《政协论坛》留给我的那些难忘的回忆
来源:东至县政协办公室 2022-08-11 10:25:58 责编:何小龙 朱媛

“小许呀!这期《政协论坛》咱们的主题明确了,是讲咱们东至的‘双招双引’,这可是‘一号工程’,拍摄形式你可要动点心思!咱可得拍出新意呀!”办公室领导拍了拍我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

“领导,我从23期拍到这次的35期,您有啥不放心的呀,咱都‘老制片人’了,一定啃下这块‘硬骨头’!”我自信的回答道。

“嗯!有信心那是好事,可不能骄傲自满,拿着过去的小经验来做这期《政协论坛》,咱这《政协论坛》可是‘金字’招牌,咱得把这块招牌擦亮呀!”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

领导的一席话提醒到了我。是呀!不知不觉,《政协论坛》已经11年了,从2011年开播,一年2—3期,从未“断更”。而我自2016年从乡镇司法所选调进入政协办公室工作,已经6年过去了,这六年在政协工作的经历,让我的政治、思想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在这6年里,我参加了政协的​各类活动,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参加《政协论坛》拍摄的经历。

《政协论坛》是一档由东至县政协、县广播电视台(现在更名为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立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述评性电视栏目。《政协论坛》从 2011年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聚焦热点,建言献策” 的栏目宗旨,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开辟了新的渠道,是探索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

我有幸以幕后制作的身份参加了13期《政协论坛》的节目录制。其中有反映如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油茶产业,助推绿色富民工程》;有反映县城交通运输管理的《车畅尧城》;有反映公交运营管理的《车内车外话公交》;有建言东至旅游发展的《盼岭上“花”更艳》等。现在回想参加每期论坛录制的情景,都还历历在目。

每一期论坛的录制,都是一次真实的调研过程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记得在录制“关注百姓‘菜篮子’”这期政协论坛时,为了解困扰县城区“买菜难、买菜贵”问题的根源,县融媒体中心的编导和参与讨论的嘉宾兵分多路,来到县城区各大农贸市场、超市、零售网点进行考察,从早晨到下午,从蔬菜摊位走到水产摊位再到肉禽摊位,观察当天的菜价、肉价的变化,看一天农贸市场、超市、零售网点的人流量,采访摊主,询问他们从哪进货,进价多少,摊位费是多少等。通过一天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我们对县城区的菜价、肉价有了真实了解,对县城区农贸市场的布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在录制过程中,我们提出“根据县城区人口分布规模,合理设置相配套的菜市场”“设置社区蔬菜直销点、直销车,实现农民‘菜园子’和市民‘菜篮子’的有效对接”“引进有意向且竞争力强的商贸流通企业在社区建设蔬菜便利店,以方便小区居民就近买菜”等意见时更加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每一期论坛的录制,都是一次学习提升的过程

既然是《政协论坛》,自然是要在“论”字上下功夫,在“论”字上有建树,而且还要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录制“以双修促‘蝶变’”这期论坛时,我认真学习了很多政协委员关于“城市双修”工作的大会发言、提案和社情民意,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体治理修复等问题。学习中我深受教育,进一步体会到一篇好的调研成果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一定要沉下身子,发现问题,认真调研,所反映的问题一定要真实可靠,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必须符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比如关于“加强对城市水系自然形态的保护”方面,有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的“系统开展尧渡河、泉水湖、小七里湖、小黄泥湖等水体生态修复和水系贯通,禁止人工养殖行为,改善水环境质量”便纳入到访谈提纲之中,作为意见建议在《政协论坛》上表达出来;关于“完善城市路网布局”方面,一名政协委员在社情民意中提出“打通环城南路、环城北路、环城西路、建德路、白笏路和敬慈路等城市道路,拓宽良田路,贯通环城东路,减少交通冲突点,增加道路容量和基础设施廊道空间”,也纳入到访谈提纲之中。由于吸收了众多委员们的智慧,所以自己在撰写访谈提纲时感觉游刃有余,并且参加录制的委员也是提出提案、大会发言和社情民意的委员,所以他们也感觉很亲切,没有了念稿子的那种僵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信的从容,录制质量也很好,原本计划需要一上午的访谈录制时间,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多环节一镜到底,十分流畅。

每一期论坛的录制,都是一次集体智慧的结晶

《政协论坛》节目的录制有着一套规范科学的流程,从节目素材的确定,文案的策划,短片的制作,再到主持人与嘉宾的沟通准备,最后是拍摄现场主持人、嘉宾和在场政协委员的访谈互动交流,还有拍摄现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政协有关部门领导的全程关注支持等,可以说每期论坛的录制都体现出全体参与人员高度的使命意识、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最饱满的工作状态。记得时任县政协调研室主任的孙长洋和县融媒体中心的编导们常常为了确定一个准确的访谈题目而多次争论推敲,才有了诸如“车内车外话公交”“借势能转动能”“盼岭上‘花’更艳”等既好看又紧扣主题的好题目;记得每次论坛的策划文案都是通过多次讨论、几易文稿才能确定录制,力求达到访谈内容既有真实直观的拍摄画面,又有深入浅出的现场剖析和引导,能够赢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至今我还对“开发区‘二次创业’”这期论坛的策划过程记忆犹新,这是个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充分关注的话题。策划会上,在确定了本期论坛题目之后,为了让这期节目形式更加多样化,我和编导共同商议设计了“委员现场连线”“部门负责人问答”等环节,访谈流程就从部门负责人和委员的开发区现场连线开始,部门负责人身处开发区建设、施工、生产的现场,由委员提出问题,部门负责人现场解答,谈开发区如何开展“二次创业”,话题讨论从“双招双引”聊到“营商环境”,从“政策扶持”聊到“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现场部门负责人和政协委员的问答也精彩纷呈,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好。

写到这里,不禁感慨,一个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立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述评性电视栏目能够坚持11年之久并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在于“说真话,讲真情,办真事”。“政协论坛”开办以来,一直坚持这一宗旨。每一次政协论坛的选题都是紧扣时代的脚步、当时的社会热点而制作,许多群众关心的问题、难题还因此而得到解决。如今,“政协论坛”已播出35期、1000多分钟,成为东至县政协履职的“金字招牌”,而我也将继续努力,将这块“金子招牌”擦得更加闪亮。

给自己鼓鼓劲,喝上一口茶、深吸一口气,第36期《政协论坛》,我来了!

(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