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县区政协责任重大、大有可为。近年来,滁州市琅琊区政协坚持以“协商亭好”品牌打造为引领,突出创新为要、协以商成,不断延伸基层协商渠道和内容,引导委员深入基层一线完成“作业”,从而推动“政协就在身边,协商就在眼前”。人民政协的形象,如春风拂面,德润着皖东大地。
一、强组织,保障协商目标化。中办发〔2018〕48号文件出台后,我们探索在8个街道成立了功能型党组织,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委员联络的全覆盖。2021年底七届政协换届以来,我们结合琅琊实际,将122名委员编入7个专委会、8个街道;及时明确了各街道功能型党支部书记名单,进一步完善了党组成员联系各民主党派制度和中共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的制度。各街道功能型党支部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将协商议题、计划、活动等纳入党支部集体研究事项,确保基层协商的正确方向。对于各街道功能型党支部,我们要求街道政协委员组按照“年度有计划,月月有主题”的要求,每月至少开展1次活动,每季度至少开展2次“微协商”。
二、强阵地,保障协商品牌化。我们坚持以“协商亭好”品牌打造为引领,推进委员活动点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建设。在今年6月份全市政协工作来安现场会上,市政协对各个县市区下了打造特色委员活动点的目标任务。在会上我向市政协汪主席立下了“军令状”,即高标准建设10个特色委员活动点,目的是让“协商之花绽满亭城”。各街道政协委员组结合各自特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目前这10个活动点已基本建成并发挥作用。在9月份,我们还将逐一进行验收。
三、强指导,保障协商规范化。实际工作中,我们明确各专委会主任是各街道委员组功能型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形成了专委会联系届别召集人和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的“双召集人”制度。作为第一书记兼党建指导员,区政协各专委会及时解决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基层政协规范化操作、特色化运行。今年6月份,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实地走访我区丰山街道龙池社区时,对于秘书长担任功能型党支部第一书记给予了充分肯定,讲这是全国首创。
四是强监督,保障协商常态化。我们对委员功能型党支部制度、委员召集人制度、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等内容都予以了明确,常态化推进基层政协“五进比贡献、委员在行动”履职实践活动。修订了《区政协基层协商规则》,形成了“七步闭环”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为保障基层协商常态化运行,我们参照市政协季度现场会模式,每季度召开“三看一评”现场观摩推进会,对前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步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重点运用好“三看一评”综合评价和委员考核机制,真正让监督发挥作用。今年,我们特别围绕“一改两为”专题,在政协系统开展议政监督、提案监督、视察监督、部门监督、协商监督、委员监督等六个民主监督行动,实行对内对外“双向监督”。
五是强实效,保障基层协商成果化。立足见成效、出成果。今年以来,我们围绕落实省“一改两为”会议精神,实施以“微宣讲、微建议、微协商、微帮扶、微心愿”为主要内容的“五微”履职实践。4月份以来,我们共征集各类委员“微建议”310条,经会议审议,共向区直部门交办 187条,部分“微建议”还以社情民意“直通车”的形式向市政协报送。比如,徐晶晶委员反映“关于在西涧一村附近山体滑坡隐患点修筑护坡墙的建议”,区重点处联系了国土资源局现场确认,对裸露黄土处进行缓坡处理并加固,消除了来往群众一块“心病”;秦平委员提出的“关于增加慢性病长期处方量的建议”,区医保局为方便慢性病患者购药,联系了市医保局,确认慢性病患者购药时可以一次性购买3个月的用量,解决了慢性病人的反复购药之苦。在推进基层协商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在“真协商、实协商”。今年以来,区政协各街道政协委员组共开展基层“微协商”41次,搜集各类社情民意237条,助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及时挖掘基层协商典型案例,定期开展培训、经验交流和季度观摩等,努力提升基层协商水平。同时,积极在《江淮时报》、自己的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基层协商经验、做法和成效。
创新永无止境,探索仍在进行。省政协举办这次培训会,必将成为县区政协工作新的起点。我们要积极向省内其他兄弟县(市、区)学习,特别要传达好、贯彻好唐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规范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