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走干讲 晚上读写想
来源:江淮时报 2022-09-19 12:40:52 责编:周晓东 刘鹤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这句话,是我在报刊上看到的,作者是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

叶小文认为,很多大家为了讲好群众喜欢的家常话,都下了“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苦功夫。走干讲,就是走下去、干起来、讲出水平。读写想,就是耐心读、勤于写、创造性地想。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进入“大家常说家常话”的境界。

2021年6月接通知,作为省第八批下派干部,来到山青水秀的樵山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一年多来,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成了工作状态。

一是勤“走”,搞好调查研究。到村后迈开脚板子进村入户,深入林间湖边,脚踩着“泥土巴”,身上带着“青草香”,走遍全村13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从山顶到湖对岸的半岛部的山山水水留下足迹,做到脚下有路,心中有数,真正将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关心群众呼声,关注群众的诉求,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交流和开展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是常“讲”,当好“宣传员”。发挥党校工作的专长,当好政策宣传员,及时向党员和村组干部传达上级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和工作要求,用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百姓话”,进村入户,利用上党课、夜下板凳会 、村民议事会等场合宣传政策,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精神要义,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真“干”,争做“实干家”。乡村振兴这个“硬任务”最终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来,必须用“实”的举措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顽症”。因地制宜发展茶业香榧特色产业,实施光伏发电、生产性道路建设等工作,抓好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从小事做起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往返途中因盘山公路,常常有泥石流、碎石、杂木,形成行车安全隐患,我就随车带上锄头、扫把、砍刀等,沿途清理路障消除安全隐患。走访中了解到村民理发难,有的要乘船换车四五十公里到城区理发,于是就购买理发工具走村串户上门为老党员、年老弱病残村民理发,通过自己的“有为”来赢得群众的信任。

四点善“读”,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一年来,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掌握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战略部署、政策要求和各项惠农举措,常看乡村振兴案例等,了解茶园香榧管护知识,力求吃透上情,找准方向,弄清目标,变“门外汉”为“行家里手”,这样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才有底气,有主见,有定盘星。

五是会“写”,成为笔杆子。“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书写是整理梳理、记录记述、思考感悟、归纳总结、见识凝练、思想升华的过程。驻村工作中,一直勤于动笔,努力提升文字写作水平,“张口就能说,提笔就能写”,记好民情日志,做好走访记录,把群众的需求、帮扶举措、振兴成效记下来,把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酸甜苦辣写下来,用朴实自然、清新感人的文风大力宣传乡村振兴、孝老爱幼、扶危济困的典型。

六是多“想”,善于思考。谋思路,想点子,寻对策,做到有主见、有底数、有担当,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打好组合拳,开启新途径,通过亮点、特色工作的开展做大社会影响,深化工作效果。思考撰写了多篇有关乡村振兴工作的文章,其中在省级报纸就刊发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三个关注点”“让厕所革命打通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实施乡村振兴重在激活内生动力”“村容村貌提升要避免几个问题”等多篇调研文章。省十一次党代会“走好赶考路 奋进新征程”建言献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在江淮时报刊发。

(江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