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立足学科特质,坚持时代特征,秉承实践特色,构建了“党建引领、学科交叉、科研训练、实践塑造:‘四位一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激励精神追求。构建了“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党建引领模式。组建高水平智库团队,为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凸显政治引领。建立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课程思政指导教师团队,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实行思政课程、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学分互认,彰显价值引领。
瞄准教学改革,延拓学科视野。形成了“课堂跨学科讲授、课下专题性悦读、学期专项式写作”长链条“学科交叉”教学方式。坚持“跨学科、团队式、模块化教学”的课程队伍建设理路,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实行思政课程+跨学科通识课程群、思政课程+研究生理论宣讲团、思政课程+校园文化、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充分延伸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课程亲和力、获得感。
强化科研训练,启迪学术创新。搭建了“进导师课题组全员化、省校院科研课题全链条、学术活动资助全额化”研究生“科研训练”平台。开设从 “导读” 到 “研读”到“悦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会,设立“省、校、院”三级研究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指导、全额资助”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体系。2022届13名毕业研究生人均一作发表三类学术论文3篇。
重视实践锻造,感知责任使命。建构了“课堂教学实践,课下科研实践、课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坚持“地方特色、学科特质和时代特征”,开展“红色文化”浸润式体验教学。成立研究生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中心,关注舆论热点,发表时政文章,引领网络文化。组建研究生学“习”宣讲团,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选拔研究生参与脱贫攻坚,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挂职校团委兼职副书记和驻村扶贫干部,担任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指导教师等,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责任使命。三年来,研究生党员宣讲团在校党委中心组宣讲3场次,赴阜阳市各乡镇宣讲20多场次,校内宣讲60余场次;兼职校理论社团指导教师10人次,挂职村扶贫干部1人次,服务西部计划1人次。
(夏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