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升华自己的精神生命
来源: 2022-11-15 13:22:55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何怀光

读书使人生充实,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世界,也能让我们了解我们没有条件到达的遥远地方。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论述阅读与修养的关系时,就曾这样生动的比喻:“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确实,阅读之于人生而言,不仅仅是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其价值更在于将有限的生命境界拓展到无限的广阔。

尽管人们读书目的不尽一致,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最起码得要有益于自身成长、有利于社会进步。这就要求人们,既然要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好书方能做好人。真正的好书,一定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可以潺潺不绝地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心向阳光的人。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学家叔本华就曾发出告诫:“我们读书之前,要谨记一个原则——绝不滥读。”所以,选择读什么书,一定要看重其对个人心灵的陶冶,通过读书努力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在一些电视节目里,我们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常常被问道:能不能推荐几本必读的书?或者:什么是影响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书?曾经读到一本《一生必读的60本书》,似乎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书的出版者告诉广大读者,是参考了古今中外诸多名家的不可不读书目才选出了这60本书。这其中,有堪称中国2000年政治、社会伦理基石的《论语》,堪称“兵家韬略之首、人类智慧之源”的《孙子兵法》,堪称古代百科全书的《圣经》,堪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物种起源》。自人类有书以来,谁都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出版过多少书,能从浩瀚书海中精选出60本,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不过通过这60本书,我们对“好书”就有一个大概的定义。什么是好书?好书就是那些可以使我们不断延伸知识广度、掘进思想深度,拥有一个更开阔的世界,实现自我超越的书籍。

古之圣贤之士崇尚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启示后人读书不仅要“读透”,更要“选好”。优秀的书籍就像粒粒饱满健硕的种子,能在人的心灵原野植下美好,生根发芽。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选得一本好书,要把它读得好,也是要讲究方法的。读书宜平心静气、澄心定虑,屏除尘俗干扰,打破时空阻隔,把准作者思路,直接与作者对话。杨绛先生就把读书看成是拜师访友,恐怕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此。读书还如疱丁解牛,找准一个切入点,由此切入思维的刀子,循着文理沉潜玩绎,准确把握核心要义。读书还要设身处地,给抽象的概念找到一个落脚点,将抽象化为具体、宏观化为微观,做到深入厚识。读书更应有一根主心骨,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在不失自己的方向下,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触及内核、认清本质。

读书就如种庄稼,唯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这就要求读者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并剔除阅读背后的杂念,真正使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精神的渴求,升华人生的品质与高度。

古人读书提倡“马上、厕上、枕上”,甚至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狠劲,要有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的韧劲,强调的就是要把握和珍惜读书的机会,舍得下一番苦功夫。现代人也一样,所有善于读书,并读有所成者,共同的特点是“苦”,共同的诀窍是挤、钻、写“三字经”,以“挤”抓住点滴时间苦读;以“钻”联系实际琢磨苦思,以“写”及时变现心得苦记,从而真正读出了书的味道。在读范仲淹的时候,不知不觉开阔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岸胸怀;在读鲁迅的时候,不经意间领略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要义。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在浓浓的书香里开创了一代伟业。

(何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