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校企合作共建 助力产业升级
来源:江淮时报 2022-11-21 12:59:40 责编:周晓东 刘鹤

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乡村振兴工作成果令人瞩目,但农产品产出粗放、销路不畅,基层智慧支持与需求匹配困难等乡村振兴共性问题依然存在,亟需解决。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应积极探索农产品升级换代有效路径,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省市提供平台、乡镇主动对接、高校积极出智、企业及时跟进,“校地企合作共建”,努力创新,高效完成农产品升级换代工作。

一、调研实例

肥西县山南镇地处大潜山南,日夜温差大,利于莲子结实;地质多含稀土元素,利于莲子积累养分;植被茂密,泉水水质清洁,利于莲子品质纯正。山南具有很好的莲产业发展自然条件。2015年,山南镇长庄村引进“太空莲”新品,大力发展太空莲种植产业,建设了莲产品深加工厂房,购进了莲子加工配套设备,与安徽百大合家福连锁超市合作销售农副产品,且多次成功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2016年以来,长庄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民进合肥市委专题调研组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安徽乡村振兴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部署要求,发挥民主党派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于2021年11月2日,赴长庄村开展了深入调研。在此调研基础上,合肥学院“山南清莲”乡村振兴项目组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间多次调研长庄村,探寻、落实长庄村农产品升级换代路径。

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位于池州市与黄山市交界处,毗邻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风景区,森林覆盖率极高,生态保护完整。村内现有茶园面积2400多亩,出产高山富硒绿茶和富硒红茶,绿茶芽头肥壮,经久耐泡,散发混合花香;红茶汤色晶润,香气馥郁,口感甘甜,暖胃健体。另外,新棚村还盛产富硒大米、野生蜂蜜等。大米口感Q弹,蜂蜜浓稠清正,是难得的养生佳品。

“合肥学院—石台共建”项目组在院长吴春梅的领导下,2022年9月起,为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助力农产品升级换代,多次赴池州,调研新棚村。项目组发放调查问卷,组织专家座谈,走访村民委员会、村茶厂、农户家庭,研究分析新棚村历史和产业信息。

二、实例分析

上述两村产业的调研结论是:长庄村“莲”主题乡村振兴发展定位已收到很大成效,且该村已具有莲产品系列化的坚实基础,这体现了镇、村领导干部优秀的决策能力。新棚村则聚焦于“茶”“米”“蜜”,突出“富硒”“野生”“绿色”优势,茶叶产量丰富,大米富有质感,蜂蜜具有量产巨大潜力,这体现了新棚村领导干部敏锐的定位能力。但两村的产业现状也凸显了我省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以下共性问题:

(一)产业基础差。大部分乡镇的产业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依靠农民合作社,多是简单粗放加工就投入市场。乡镇农产品基本是散户式经营,产出分散,种类雷同。产出分散,所以缺乏质量监控,不能规模输出;种类雷同,所以缺乏竞争力,品质再好也卖不上好价格。这种农产品产出模式,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多层次、多元化产品匮乏,市场考察少,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

(二)智慧支持少。一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劳动力作为支撑,但乡镇劳动力往往短缺;人口知识水平不高,乡镇居民对产业升级认知相对有限,乡镇发展缺少原动力。此外,产业升级需要资金投入,资金收效需要较长时间,且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农户大多对产业升级持谨慎观望态度。许多乡镇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但客观上来说,大量引进人才不现实;缺乏创新体制和配套环境,人才用不上力;乡镇很难配备齐全产业升级所需的各环节人才。也就是说,产业升级要求人力、智慧、财力匹配,但乡镇日常行政管理任务已经极其繁重,没办法做智库的事、企业的事、各渠道大数据宣传的事,承担不了产业升级换代一揽子事务。

(三)企业责任大。当前乡镇无法自我消化农产品升级换代复杂流程。相关企业介入农产品精加工、精营销业务就成为必须。而多数乡镇在产业经济的前期规划、中程产出中,忽视市场定位和企业圈定,因此,很难找到对口企业。中大企业财力相对雄厚,需要农产品产量丰富,但囿于散户式经营,乡镇很难满足企业需求;中小企业可以消化小量农产品,但因财力相对有限,多数趋向短线投资,倾向采购符合成熟生产链的农产品。农产品升级换代需要走创新路线,紧跟市场,甚至填补、带领市场,但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风险往往由企业自行承担,因此,企业当前很难愿意对多样、多源的农产品做精调研、精定位、精研制、精宣发等一系列工作。

可见,源头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契合度问题不容易解决。

(四)地校企互动弱。地方高校的功能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都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地方高校无论是从主观意愿还是人才储备上,都能为乡村振兴、为农产品升级换代贡献力量。但当前校地的合作方式远远不足以满足乡村振兴需求,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地校企三方对接机制。乡镇需要智力支持,农产品才能升级换代,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高校需要平台和渠道,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更有效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企业必须盈利优先,才能更愿意协助农产品升级换代,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因此,从省市到地方,能够提供地校企源头、人力、智力、资金接口就成为必须。

三、推动地校企合作共建

基于调研和实践,我们认为,省市提供平台,乡镇主动对接,高校积极出智,企业及时跟进,合力实现农产品升级换代的“地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是农产品升级换代有效路径。其具体措施是:

(一)政策鼓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均积极鼓励高校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但这一工作如果需要更见实效,还需省市政府部门在高校绩效考核、人事任免、职称晋升、学生评优等方面出台实效政策,调动高校各类资源,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二)平台构建。“地校企合作共建”需要省市主导构建项目招募平台。即:乡镇梳理自身需求,发布具体项目合作信息;省市专家审核遴选,各乡镇答辩竞项,获批项目明示项目支持条款,在政府平台发布;各高校团队申报合作,省市专家、乡镇领导审核遴选;获批合作项目,在政府平台发布,各方签署责任状;合作项目结项必须通过中期考核、结项评估;省市政府、地、校、企四方共议,选出乡村振兴优秀合作项目。

(三)制度完善。对获得乡村振兴合作项目的乡镇,省市政府优先拨付资金;对获得优秀合作项目的乡镇,给予财政奖励;公开表彰在合作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干部,树立工作典范。地方高校绩效、教师职称晋升、学生评奖评优等,省市政府将乡村振兴合作项目、优秀项目作为重要指标;对表现突出的高校团队,给予通告表彰。对积极加入乡村振兴合作项目的企业,省市政府优先给予优惠政策;对经济效益高、就业作用大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奖励等后续支持政策。

四、模式意义

地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借助“地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能够完成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乡村旅游方案制定等工作,助推乡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企业能够助力农产品升级换代,批量产出、批量上市。借助“地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企业能够有效减轻研发负担,减少资金投入,加快农产品投发市场速度,尽快实现创收。

乡镇有稳定的农产品产出,更拥有热爱土地、勤勉实干的干部群众,借助“地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乡镇能够将相对粗放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精品化、多样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省市牵头,借助“地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基层干部将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才、专业单位去处理,减轻了超标、繁重的工作任务,专心做好协同工作,致力完成农村产业经济现代化核心目标。

特别要提出的是,“地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能够促使高校通过见效益的项目服务地方,教师解决具体问题服务地方,学生实施具体项目服务地方。这不仅能够进一步促发高校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能力,也能够提供教师贡献地方产业经济的机会和待遇,更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潜心服务,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知农、爱农、扶农,在广阔天地贡献智慧和青春。

【陈红燕,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民进合肥市委常委。王琳、邓傲雪、王厚诚,合肥学院学生,“山南清莲”乡村振兴项目组骨干成员。本文是2022年合肥市委统战部重点调研课题“高校服务乡镇,助力产业升级”成果之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群思政建设路径研究”项(2020hfujyxm0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