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推动街道社工站“落地开花”
来源:张宏宇 朱康康 2022-12-17 11:34:15 责编:周晓东 朱媛

芜湖市弋江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超前谋划,精心布局,于今年4月实现全区街道社工站全覆盖,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服务主体缺乏、社会服务延续性差、居民参与度低等难题,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途径,强化基层服务功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坚持高位谋划,加强规划引领。芜湖市弋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工站建设,在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区民政局牵头出台《弋江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街道主抓、社会参与的社工站管理体制。联动组织部、宣传部(区文明办)、政法委、司法局等十五部门,强化跨部门业务和资源整合力度,明确社工站建设总体要求和“四步走”目标任务,将社工站建设成为基层服务和治理的创新平台。

二、高效配置资源,强化业务整合。一是落实社工站建设资金保障。采取“民政出资、街道配资、社会筹资”的方式,由弋江区民政局将社工站建设运行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筹支持60万元用于各街道社工站阵地建设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每个街道社工站配备专兼职社工各1名;鼓励街道配资,年内澛港街道、中南街道、火龙街道、马塘街道共配资53.14万元用于支持社工站开展微公益创投活动;推动社会筹资,区民政局支持辖区街道、社区成立6个社区慈善基金,初步撬动社会资金10余万元。二是推动多部门业务深度整合。弋江区在全省首次创新尝试“社工站+人民调解”模式,整合区司法局人民调解资金和业务,依托各街道社工站平台开展矛盾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民政系统内部养老、救助、未保、社会组织等科室业务整合,探索实施未保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社会工作服务站一体化建设,初步建立了民政业务嵌入社工站平台的统筹整合机制。

三、完善工作体系,探索弋江模式。弋江区民政局主导成立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进一步完善“区—街—社”三级社工站平台体系,引入合肥市社区治理学院提供技术支持,组建专业督导团队,开展社工站运营规划、督导、验收、评优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编制《弋江区街道社工站建设运营指引》,指导各街道社工站实行“1+1+X”(即:1类人群服务+1个治理项目+X个微公益创投项目)社工站运营模式,先行形成了社工站建设“六有标准”,在全市树立社工站标准化建设示范标杆。初步探索星级社工站评选机制,推进“一站一品”品牌化建设。

四、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水平。各街道社工站以民政服务对象需求为重点,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等领域开展专业化和精准化服务,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各社工站共覆盖救助对象230人,高龄独居、空巢等特殊老人177人,困境儿童26人,驻站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科学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制定专业服务计划,因人施策、统筹提供灵活多样化综合性服务。围绕社区协商、居民自治、矛盾调解,设计实施微治理项目,发掘培育楼栋长和居民骨干80余名,开展楼栋自治、居民见面会、小区巡查和居民自组织培育工作,进一步延伸基层治理触角,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五、共谋长足发展,共享治理硕果。在区民政局的科学统筹布局下,今年4月,弋江区已建成1个区级指导中心,6个街道级社工站,11个社区社工室,在全市率先完成了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实现了社工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超前完成既定目标。依托街道社工站,共开展各类人群服务和治理活动161场次,直接受益居民5500余人次;征集实施微公益创投项目61个,孵化培育居民自组织60余支。在社工站的支持下,滨江社区“院落恳谈会”问需于民,搭建协商共治对话平台,助力老旧小区焕新颜;南瑞街道“适老化微改造”项目已为22名特殊老人“量身定制”,进行家庭微改造;澛港街道社工联动社区志愿慈善资源持续开展45户独居老人探访服务。

厉兵秣马,砥砺前行,芜湖市弋江区将持续以高站位谋划布局,形成社工站建设运营一盘棋,全力打造“弋江特色”,描绘弋江社工蓝图,为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弋江贡献。

(张宏宇  朱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