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来源:龚传胜 2023-02-11 10:43:40 责编:奚正喜 陈维庭 张勇

县域地位非常重要,是乡村振兴的责任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战场,县级政府在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争取政策和发展资源,构建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抓住县级层面农业科技支撑的新机制新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目前,县域在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经济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依然存在。

1.高校科研单位与县级产业合作不紧密,乐于做 “盆景”项目,技术成果接不上又不可持续,难以形成技术成果支持经济发展的“风景”。

2.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的程度较低,产业主体应用科技的愿望不强,技术用起来不方便,技术带来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

3.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最近两年,为解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持,农业农村部正在全国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试点。我省也积极响应,推荐2个部级试点县,又确定5个省级试点县,参与共建设的高校科研单位有3家,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也摸索了一些经验。

结合试点工作,我们要在全省各地积极实践探索,努力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做好科技支撑,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主导产业完全依靠科技,真正做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从业者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党委政府在规划布局、资源配置、项目实施、政策扶持等方面都能做到科学决策。

为此,建议:

1、扩大试点范围,形成合力,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16个市全覆盖,每个市不少于一个县,这项工作要由省农办牵头整合全省资源,要求所有大学科研单位都要积极参与,明确市县和共建单位责任,紧紧围绕试点县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好科技支撑,强化县级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做强县域科技现代化这个牛鼻子,实现“盆景”变“风景”。

2、加大科技支撑,搭建融合平台,撑起县域技术经济“好风景”。高校科研单位在做“盆景”时,要着力解决技术便捷性、降低技术应用成本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搭建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畅通转化。高校科研单位要切实解决产业链中技术难题,调动产业主体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主导产业完全依靠科技,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3、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实现农民“富起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在太和、定远、岳西、黟县等地探索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成效显著。我们立足乡村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鲜明地域特点、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创响“黟品五黑”等乡村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实现农民“富起来”。

4、创新持续发展新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实现农业强省。在县级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持续推进“藏粮于技”、“两强一增”、长三角“158”行动计划等系列惠农强农政策落地。我们必须完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小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机制,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这就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注重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积极作为、扎扎实实抓落实,挑起“金扁担”,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龚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