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合肥工业大学重点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探访伟大物化成就,溯寻中国精神坐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武汉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在宋增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桥社区,围绕“探访中国精神物化成就”这一主题重点对大桥建设者、见证者等相关主体进行采访和交流,倾听大桥建设者们的动人故事。
团队成员与大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合照
埋头苦干筑大桥
90余岁高龄、65年党龄的老党员何仁汉精神矍铄,他说:“我从14岁就开始修路。60多年前,为了响应建设大桥的号召,我被调到武汉。”如今,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在延续着他们的大桥情结。“我家算是建桥世家,我的孙女现在是桥梁学院的教授呢!”当何仁汉提到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时,他更是眼含热泪,为了那共担大桥风雨的青春岁月、为了艰难旅途中他给予的正确指引。当武汉长江大桥初建成后,即便是风雨晦暝的日子,也不乏武汉市民来此,“我那时问他们,下这么大的雨为什么还来呢?他们说,下这么大的雨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是第一次用双脚跨越长江。他们的话让我难忘。”从老人的身上,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甘于奉献的先锋模范精神。
分享武汉长江大桥试运营照片
凝心聚力谱华章
据了解,1954年到1956年,长江大桥建设进入紧张的关键时期,北京的工程技术人员、四川的技工、河南的辅助工……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武汉汇聚。“作为桥梁的建设者,难免要与家人分离,像我自己就是这样,分居两地是常态。虽然国家在不断地尝试采取措施去弥补这种感情的欠缺,但作为桥梁建设者,面对小家与大家的抉择还是不可避免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而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仅用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工程。团队成员对大桥建设者们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团队成员对大桥建设者进行采访
攻坚克难显担当
“武汉长江大桥的工作强度和建设难度,都很大,都很难。”不止一位被访问者这样认为。中铁大桥局退休老专家邹立中说,“当时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技术的相对落后。当时,桥墩建设所采用的方法是气压沉箱法,这种方法不仅会受到环境气候、水位涨落的影响,建设效率低下,还会对勘探建设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但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无论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工人,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攻关科技、创新技术,创造性采用“管柱钻孔法”进行建设,工程效率大大提高。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已过一个甲子,大桥经受了各种考验,巍然屹立。
团队成员对大桥建设者进行采访
寄语青年立壮志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国桥梁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新一代的手中。建设者们纷纷表达对青年人的肯定和希望。缪学义说,对待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热爱”它。“你只有热爱,才能够很好地工作。”“当代的年轻人不能忘了中国的根底,要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技术、实力有信心。” 杨迪发说:“先把自己做好,再报效国家,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份工作。”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体现出老党员老同志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与热爱,蕴含着对青年一代传承精神的期望与重托。
通过调研,团队了解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建成后的故事,力求在收集资料、总结经验的同时,挖掘物化成就背后的中国精神。在未来,团队将用行动将汗水洒在基层“热土”,用踔厉奋发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文:常倩倩 图:严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