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溪过山岗,万流润农田。到今年的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便已65周年,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历史丰碑”,是一颗科学治水的璀璨明珠,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它使昔日干旱贫瘠之地变成了今日流水潺潺的岭上江南。
科学治水的壮丽史诗
曾经的江淮丘陵,逢雨有涝,无雨则旱。“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这是淠史杭流域人民心声的真实写照。根据淠史杭灌区整体模型展厅内展示图可知,“淠史杭”三条河流河床低洼,两岸丘陵层叠,导致区域内天旱难进行自流灌溉,遇上连日雨天则河床积水,排流不畅。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展开了新中国的治水大业,为了改变皖西大地十年九灾的历史,六安人民将“沟通淮河流域流经本地的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河流,利用大别山区水库蓄水,将水引入广袤的江淮丘陵地带”的设想落在了实践上——1958年8月19日,在横排头渠首枢纽开挖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淠史杭灌区工程就此开工兴建。
从1958年8月开工到1972年9月基本建成,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江淮儿女挥锹动土,用14年的时间完成了兴建淠史杭灌区这一伟大的治水壮举。
整个淠史杭工程项目由水源工程、渠首枢纽工程、渠道和各种水工建筑物组成,以上游6大水库作为主水源,由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20多万座塘堰,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组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变水害为水利,把昔日贫瘠之地变成今天的千里沃野,创造了堪称世界治水奇迹的淠史杭灌区。
水利惠民的光辉典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开发前,因水源匮乏,水利设施简陋,旱地作物面积大,粮食单产低。自修建灌区、发展灌溉后,水田面积日益扩大,沤水田得到改造,耕地率相应增加。
“我在罗管村承包土地近1000亩种植水稻,今年预计收益30万元。2022年那样的旱情,搁在多年前,收成都毁了。但有淠史杭工程,我种的1000亩水稻,依然达到了丰产,亩产600多公斤。”种粮大户万立成表示,“再干都能丰收,因为有淠史杭,有这个渠道,只要种上了就有保障。”
淠史杭彻底改善了皖西皖中地区几千年间常受干旱侵袭恶劣的生存发展条件,奠定了皖西、皖中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了全省粮食安全。
65年来,淠史杭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正常年份粮食产量140亿斤,累计灌溉引水1786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5.17亿亩次,因灌溉因素增产粮食1590亿斤,抗旱减灾效益约1600多亿元,受益范围涉及皖豫2省4市17个县,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如今的淠史杭不仅使安徽省稳居粮食主产省地位,还为合肥、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是庐江、肥东等县城的主要补给水源。
作为淠河总干渠最重要的控制性节制闸,罗管节制闸是整个灌区唯一常年保持开启、不间断向下游输水的节制闸。这里被称为合肥的“水龙头”,平均每天都在以超过60立方米/秒的流量,持续向合肥供水。“从我们罗管闸放下去的水,基本上都能够到合肥的两个‘水缸’,一个是董铺水库,一个是大房郢水库。它们主要承担蓄水任务,城市供水大约在五亿方。”淠史杭灌区三十铺管理分局罗管点段长林峰说。截至目前,灌区工程已累计供水100多亿立方米,保障了区域内1400万城乡人口的饮水安全,区域内GDP占安徽全省1/3以上。
“这是水利民生的光辉典范。”省水利局副厅长徐维国感叹道,“淠史杭工程让区域内千万人口喝上清洁的水源,把连绵的江淮丘陵变成了年产超百亿斤的大粮仓。”
自我改造的科技实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灌区续建改造,到近几年“数字灌区”项目的进程实施,淠史杭灌区扎实推进管理方式转型升级,加快管理手段向信息化方向转变,建立灌区水情、雨情、工情、农情在线监测的立体感知网,不断释放更大能量。
“‘数字灌区’项目投资1.08亿元,2022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初显成效。”省水利局副厅长徐维国表示,该项目建设目标是实现水资源配置、供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核心业务数字化,支撑“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实现,全面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目前,淠史杭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总体可研和总体初设已经批复,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已在2021年和2023年共下达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投资11.9亿元。其中,2021年下达5.9亿元,改善灌溉面积约54.6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约1313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量约3639万公斤;2023年5月下达灌区2023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投资计划6亿元,共15个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
现今的淠史杭灌区已列入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名单,下一步将在目前建设基础上,继续补充监测感知等灌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数字孪生平台和业务应用,加强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逐步提升灌区业务应用智能化水平。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