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热潮,根据省政协工作部署,省政协机关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打造“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模范机关的重要举措。我们从二季度优秀学习成果中精选了6篇,供大家阅读欣赏。
不畏浮云 薪尽火传
——故国晚秋中的王安石
孔肖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宋一代,崇文抑武、积弊重重,王安石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于风云激荡时勇挑改革重担而彪炳史册,更演绎出“不依形而立”的独特精神印迹;时至今时,斯人虽已薪灭,其火却“不知其尽”,依然穿透千年青史,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实干兴邦。
在那个文家辈出的时代,既有开风气之先、恬淡退隐的欧阳修,又有忠信孝友、恭俭保守的史学家司马光,更有“瑰伟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的王安石。但是他的历史地位起起伏伏,充满迷思,犹如观远山之中,松涛阵阵,闻者不见其形,却如梦中。苏轼说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而《辨奸论》则隐晦说他“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王安石少年时期就胸怀天下、负笈游学,中年一往无前、锐意变法,晚年退居金陵、风飏舟摇。他的诗文、人品,从无争议,他的政敌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对于熙宁变法则诋毁者甚众,赞同者寡。自宋以后,人们多把北宋亡国之祸推诿于此。那段历史虽已尽化烟尘,但阅读他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时,仍能隐隐看到,在南京登临远眺的那个消瘦背影,仍能感到他那眼中晶莹的泪、胸中澎湃的血。
理想与人生的交相辉映。王安石青年时代就以经邦济世为己任,“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他很早就意识到时光匆匆如河水之流,不选定一个方向,老将无成,并希望自己能和稷、契一样,为万民造福,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还有与神宗皇帝的答问“当变风俗,立法度”可以说与此一脉相承。先行者虽不至于形影相吊,却也总茕茕孑立;在变法最难之时,他的好友,他的弟弟,他的恩师,还有他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只有他一人在苦苦挣扎,只有他一人在夜晚静静沉思。没有了理想,或许他早已离开这是非之地,离开这倾轧官场了,就像他自己诗中所描述的“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然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王安石都犹如松柏,孤傲凌云,犹如飞鸟,振羽苍茫。
在他心中,理想信念在遥远之方,犹如灯塔;迷惘之时,忧愁之时,颓废之时,多疑之时,看那点点之光,人可以感受到方向,感受到未来;受灯塔之召唤,可以感受到力量,感受到温暖,自己也不再觉得孤寂。时不同而理同,王安石的理想是富国强兵;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谓与他一脉相承。这理想灿烂瑰丽,不再是少数人的怀瑾握瑜,也不再是先行者的独珍。在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初心的征途中,一定会有坎坷、或藏激流、兼含险滩,更有可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理想看似无形,关键时则会令人明心见性、以身证道;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才会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犹豫、彷徨、困苦、动摇时,就要扪心自问,初心使命何在?就要坚持用理想初心夯实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敢于克服任何艰险,甘愿付出任何代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绝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调研与实干的辅车相依。北宋一朝士大夫多因循苟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王安石不是坐而论道者,在他任地方官时,哀民生之多艰,看到了百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的困苦之境,于是就把自己高尚的理想化为实践,以期能“再使风俗淳”。他喜欢作一些调查和访问,特别对那些在生产方面最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更是无所不问,借以验证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是否真确。他任鄞县知县期间,“是年,鄞县大旱”,百姓生活困苦;为改变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王安石深入民间,对县境之内的水道、堤堰,一一实地勘查,走遍了山山水水,得出结论,地方官吏长期疏于治理,致使水利失修,于是组织民众“大浚治川渠”,后“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上就强调,王安石等古代的一些名人志士,都在知县这个岗位上作出成绩、名垂青史。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王安石用行动阐释,理想如不能化为躬行,则如海市蜃楼,水中之月,只能聊以自慰。实干首先在于实事求是、摸准实情。对于各级党员干部而言,只有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坚持眼睛向下看、重心向下移、心思向下沉,才能更多了解到民之所欲、民之所思、民之所急、民之所盼;也才能更加精准地发现问题,做到按方抓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然后,再有着正视问题的自觉,有着刀刃向内的勇气,有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状态,才能不断解新题、破难题,把问题症结的痛点、难点、堵点变成工作的亮点、特点、闪光点,这也就是以必成之心,入艰难之境,创未有之业,持续书写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荣光。
创新与容错的互为表里。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延至有宋一代,司马光亦说:“天地不异也,日月无变也,万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为而独变哉?”旧党人物恪守陈腐训条,把“法祖”“守成”作为他们因循保守、反对革新的护身符。王安石一反此形而上学的陈词滥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天道尚变”“新故相除”的自然发展观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他认为,新陈代谢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由此得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从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设置,到首推“青苗法”,再至“裁兵法”以及之后的“贡举法”,变法涉及机构、税赋、军队、科举和兴修水利等多方面改革。在今天看来,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种种不足,如他的个性太强,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等。但对于一位胸怀理想,并且勇于实践的人物,无论他是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应该洒下崇敬的热泪。
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司马光尽废新法,只能一声叹息。我们在看史书之时想一想如果把自己摆在那个位置上,又会如何,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呢?汉代学者刘向有言,“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为了理想而去践行,在践行中显现了一个人的沉静,一个人的智慧,其中既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既会有鲜花,也会有荆棘。追古思今,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验表明,许多成绩的取得都伴随着试错纠错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若是过于严苛,不仅会打消那些原本想创新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许多人走向“怕困难、怕出事、怕犯错、怕担责”的“无为之谷”。在现实中,一些改革措施遭遇到“中梗阻”,一些重大战略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与一些领导干部有顾虑、不敢改革、不敢创新有关,他们认为“枪打出头鸟”“做得越多风险越大”。在新常态下,其实更需要营造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让改革创新者吃下“定心丸”,避免“领头羊”成为“替罪羊”,这样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尽职履责、冲锋陷阵、一往无前。
为民与廉政的休戚相关。王安石说:“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他围绕发展生产而改革创新,政绩卓著;虽然从根本上来看,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同时也维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广受人民群众支持欢迎。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县库存粮,救济灾民。知鄞时,他对朝廷的盐茶专卖制度提出了批评,并质问“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还率先倡学,遍访山野硕老,在鄞县的孔庙开办了第一所县学。其知鄞前,鄞县进士数量不到 20人,办学后人数大增,尤其到了南宋,更有“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之说。王安石深刻认识到“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他身上最宝贵的品格就是勤政为民、恪守自洁,其不爱财、不爱官,亦不爱色,被当时百姓誉为“三不爱官员”;连他的政敌邵伯温都说他“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节俭恬退”“衣食粗恶”。
他的公廉爱民、守道安贫与当今执政为民、廉洁自律可谓因循相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河南内乡县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可见为民的意识是具体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就新时代而言,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份内职责。要有一份“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热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更要有一种“为生民立命”的境界,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上。同时,还要牢记一切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使用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权力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只能用来为人民造福;切实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灯红酒绿眼不迷,以达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高尚境界。
王安石去世已有九百余年,我们依然可以从他那传奇的人生中,探寻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借鉴,发现传统与时代的融汇结合,从而“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继续沿着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发,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