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
来源: 2023-09-07 11:33:37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朱磊

发小国华早年去上海打工,经过长期打拼,在上海买了房,生意做得很红火,一双儿女也都在上海安家落户,孙子辈孩子有好几个。从事业和家庭上看,国华无疑是成功的。

国华父亲去世的早,其母亲一直在乡下生活。国华兄弟三个,他排行老小,分家后他母亲和他一个锅里吃饭。因为母亲健在,自从去上海打工以后,国华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平时也会回来几次,但每次都待不了几天,总是来去匆匆。从去年开始,国华平时基本上都待在乡下老家,只是偶尔回上海看看。这缘于其母亲的一场大病。

去年上半年,国华母亲因病住院,一度进了重症监护室。国华母亲年近九旬,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国华他们大都认为母亲大限将至。但国华母亲居然挺过来了。

国华母亲回到老家后,经过国华他们悉心侍候,身体恢复得很快,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自此之后,国华夫妇决定守在母亲身边。

国华对母亲一直很孝顺,对母亲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和以往相比,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陪伴。

像国华母亲这样的高龄老人现在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独自生活。时代进步,这些高龄老人基本生活没有多大问题。但因为子女长年不在身边,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缺少一份来自晚辈守在身边的精神慰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年少不知父母苦,已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做父母的不易。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越来越深。尤其是一个人眼见着就要步入老年的时候,更会感同身受,而这个时候父母已属高龄,更需要晚辈的悉心侍候。这个时候更会让人感受到:父母在,人生尚来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我们想得更多的是给钱给物,让父母衣食无忧。重要的日子记在心上,父母身体违和会担惊受怕,父母交办什么事也会做到。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还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时代不同,我们需要忙工作,忙生活,“不远游”,长年和父母在一起很难做到了。但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尽力而行吧。古人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意思是实在要外出,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去处,让父母知道你去做什么而安心,这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还有一些是应该经常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带父母出去走走,多给父母打几次电话,多发几次信息,多听听父母的唠叨。

人到了一定年龄,父母仍然健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一次,有个休闲活动,一位企业老总姗姗来迟。众人责问之下,这位老总说,挨老父亲的训,一时走不开。说这话时,他面露些许歉意,但更多的是满足和欣慰。他老父亲九十多了,而他也已年过六旬。我们听了都很受感染,同时,对这位老总的崇敬也多了一层。在我们看来,他父亲长寿与他的事业成功同样值得夸耀。

在我们看来,一个人是否懂得孝敬是衡量其社会信誉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尺。

家有老人是个宝。父母健在,对于我们是宝贵的精神教科书。这部精神教科书,让我们懂得感恩,温故而知新,让我们从中体验人生的丰富厚重,诚实正直地为人处事。

孝敬,不仅在于心意,更要付诸行动。

(李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