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学院聚焦三个需求 助推地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邢宇 王晓军 2024-03-20 14:09:19 责编:周晓东 朱媛

亳州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极为重要目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聚焦地方产业、人才、科技需求,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努力为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注入强大动能。

一、聚焦产业需求,着力打造中医药优势学科专业

一是加强中医药类学科专业建设。围绕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坚持把建强中医药学科专业作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3月成立第一个二级学院——中药学院,先后设置制药工程、中药学、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5个药学类本科专业。根据药强医弱的专业形势,2022年设置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2个中医类专业,2023年申报中医学专业。截至目前,中药学获批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中药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专业为省级质量工程一流(品牌)专业。

二是打造中医药类学科平台和团队。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加强中医药类学科平台建设,现建有中药原料产品研发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获批中药材质量评价与控制、现代中药制造、安徽特色中药炮制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药材储存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安徽省现代中药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成立现代中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注重凝练中医药学科特色和凝聚力,遴选学科带头人2名,建设中药学和药物化学2个学科团队,遴选专业带头人7人。

三是加快中医药学院校区建设。市政府投资10.5亿建设占地601亩的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规划设置中药、中医、护理与康复、公共卫生管理4个系,开设12个中医药类专业,可容纳中医药类学生5000余名。

二、聚焦人才需求,着力培育高质量中医药类人才

一是引进中医药类人才。制定《亳州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亳州学院稳定高层次人才办法》,分类设定人才引进标准,大幅度提升引进高层次人才待遇。近三年,引进中医药类人才46人,引进博士及副高以上人才14人,目前中药学院教职员工达93人,教职工数量相当于2018年的近3倍,中医药师资队伍增量提质,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师资保障。

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聚焦亳州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坚持把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及时修订制药工程、中药学、药学、药物分析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立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39项。构建实施“四进一考核”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坚持将专业实践课开进田间地头,开进中药材交易中心和中药材展览馆,开进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开进实验、实训室,进一步在“四进”基础上强化实践考核。中药学院成立以来,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26项;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6项、80项。

三是支持中医药学生留亳就业。充分发挥教职工、辅导员作用,加强对学生留亳就业宣传教育,鼓励支持中医药学生到地方药企实习见习,2021年来,累计培养中医药类人才1252人,留亳就业435人,占比34.7%,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形成教育反哺地方的良好效应。

三、聚焦科技需求,助力亳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太阳升(亳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地方药企建立合作协议。与济人药业、沪谯药业、协和成药业联合成立现代中药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讲义、共同组建导师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共同制定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合作编写教材9部,互相聘任或挂职20人,合建科研平台5个。

二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安徽德昌药业联合申报“高Monocolin低桔霉素红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与亳州市皖北药业公司、安徽亿人安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短杆阔叶白术标准化有机生产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中药配方抑菌湿巾的产业化研发”2项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截至目前,与企业签订中医药类横向项目20项,2023年承接亳州市政府2023年中央财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项目,项目经费500万元。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亳州中药企业解决白术连作障碍、亳芍种质资源收集、中药材贮存等20多个生产技术难题,有效推动亳州中医药产业链转型升级。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主持制定《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白芍等5个品种标准,主持制定安徽省中药材地方标准13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青风藤)1项。与安徽世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培育“苦参1号”“皖芦巴1号”2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鉴定。获得中药类发明专利13项,专利转化3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项。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

(邢宇  王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