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蒙城县惪蕴葆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一排排整齐的牛棚里,工人们正忙碌添加草料。
“当前,公司建造了7个标准化钢混钢结构大棚,环保条件达标,优质品种育肥牛存栏526头,地方保种黄牛47头,黄牛养殖前景发展良好。”县惪蕴葆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彭向前乐呵呵地说。
为推动肉牛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2023年,蒙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决策部署,对照《安徽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10条政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细化了肉牛产业发展支持12条政策及实施细则,内容涵盖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科技服务、良种繁育及精深加工奖补等全方位支持。目前,蒙城县拥有50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3个,包括漆园街道鹏欣肉牛养殖基地、立仓镇牧云肉牛养殖基地及乐土镇牧胜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养殖场(户)1200家,其中规模养牛场90家;意向新发展肉牛养殖场(户)有175户,计划投入资金9.5亿元,养殖肉牛8万头。该县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规模基地+小规模养殖+专业村”的养殖模式,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预计今年年底可存栏肉牛5.3万头,出栏4.7万头,养殖规模近12万头。
肉牛产业发展的痛点在哪里?推进的措施是否到位?带着这些问题,县政协组建由政协委员、智库成员、相关部门参与的调研组,通过进企业、访农户、入部门实地调研,做实协商前的功课。
建议持续优化“蒙城黄牛”产业结构,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
加大“蒙城黄牛”产业扶持力度,加快蒙城黄牛品种育种、选育认定步伐,在黄牛产业延链、项目建设等环节统筹谋划,有效防止出现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提高“蒙城黄牛”政策性奖补比例,解决黄牛养殖效益偏低,加大“蒙城黄牛”产业高中低端肉制品协同研发力度,延伸牛副产品发展链条。
协商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与智库成员、县直部门负责人、肉牛养殖企业(户)深度互动交流,从黄牛种源改良、基础母牛扩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品牌建设、搭建大数据平台,肉牛精深加工,促进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建言献策。
近年来,县政协围绕蒙城黄牛产业探索研究破解现实问题,提升肉牛产业层次的方法路径。今年,又将“擦亮‘牛品牌’,激活‘牛经济’”列为年度重点专题资政协商课题,县政协分管副主席牵头组织政协委员、智库成员、部分养殖户赴省内外多地考察,实地学习肉牛养殖技术、销售渠道建设、产业链拓展等经验做法;委员们积极撰写调研报告、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助力黄牛养殖驶上“快车道”,让牛产业“牛上加牛”。当前,全县借“牛”势兴“牛”业,坚持高端引领、品牌带动,大力推广 “蒙城黄牛”区域公共品牌,积极申报“蒙城庖丁”“漆园庖丁”等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商标品牌。目前已经在合肥、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开设了8家“蒙城黄牛”旗舰店,本地年可销售牛肉1000吨左右,外地销售量为1.4万吨左右。县漆园黄牛小镇养殖基地累计存栏13556头、出栏7023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务工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230余万元。县赢财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将再扩建1条同等规模的肉牛屠宰线,届时年屠宰量将达到8万头,深加工制品年产量可达到万吨,一期预计年产值可达到25亿元,带动就业130人。
“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研之风、求实之风、学习之风,用好政协智库力量,提出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点子,提高资政的‘含金量’;要联动发力、凝聚合力,全力开创蒙城黄牛产业新征程、新局面。”县政协主席于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委员履职平台,加强组织引导,抓好深度调研、持续建言,助推蒙城黄牛产业做大做强;要抓好民主监督、跟踪问效,促进协商成果有效转化,为推进全县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之为。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