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一项战略性举措。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工作部署以来,长江沿线各省闻讯而动。相较于湖北、江西、江苏等省,我省在推进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中还存在规划编制进展不够快、省内沿江城市协同力度不够大、要素保障水平还需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建议:
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的重要抓手,并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工作纳入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范畴,组建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统筹负责日常建设工作,协调指导我省长江沿线各地市及有关县(市、区)抓好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等具体事项的落实,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构建省内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
强化系统思维,科学编制规划。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决策部署,将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与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安徽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与打造“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等发展战略相互融合。在科学界定长江文化公园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我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举措等事项,高质量编制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以及长江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等系列规划,着力构建起“1+N”规划格局。加强对我省长江沿线各地市以及有关县(市、区)建设长江文化公园工作的督促指导,统筹长江沿线城市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实现全省规划体系的协同统一,推动形成全省主题统一、长江沿线遥相呼应、各有特色的长江文化公园标识体系,着力将我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彰显长江文化丰富内涵、安徽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传承保护。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从历史轴、价值链的角度系统梳理我省滨江水利遗产、文化遗存、工业遗迹等内容,深入挖掘长江流域史前文化、运河文化、商埠码头文化、军事文化等文化内涵,进一步摸清安徽文化古迹遗存、非遗、古迹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梳理出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助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同时,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借助高校专家、社会研究学者等组成专业力量,开展长江文化遗存挖掘、文献整理、文物保护等工作,系统研究阐释长江文化安徽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着力形成长江文化安徽独特符号,更好展示、宣传安徽长江文化丰富内涵,推动长江文化活化利用和创新传承发展。
强化文旅融合,加强要素保障。合理利用长江文化和文物资源,深入谋划一批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示范性重点项目,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串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滁州等皖江城市及流域城市,提升沿江戏曲、主题公园、康养度假、生态研学、文化体验等文旅产业,努力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知名度的黄金水道文化旅游带。在资金投入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整合部门资金力量,探索地方财政资金引导、银企金融机构联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王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