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相助籼米粑
来源: 2024-11-19 11:06:48 责编:奚正喜 何怀光 朱磊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美食。而这每一道地方传统美食的背后,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安徽省东至县的传统美食----东至米饺,也是这样。

黄山的余脉向西逶迤而来,在东至县的中部形成了分水岭,并孕育出两条较大河流。一条是北麓的尧渡河,它向北流入长江;另一条是南麓的龙泉河,它向南流入鄱阳湖。东至米饺的前身----籼米粑,就起源于龙泉河一带。

龙泉河主河全长67.7千米,干流22.5千米。它一路纳溪并流,渐成较大水势,春夏两季可以行船放排,河两岸也渐次开阔,襟带着大片良田沃野,村庄农舍散落其间。龙泉河入江西省境内后,再流50千米注入鄱阳湖,属鄱阳湖西河水系。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期间,朱元璋曾“日战鄱阳,夜宿兰溪”,兰溪即为现在的龙泉河一带。朱元璋大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当地民众拥护。时值七、八月间,南方多雨,高温潮湿,又是在船上作战,将士们所带干粮食物极易腐坏。如何解决将士们的食物问题,严重困扰着朱元璋大军,于是找龙泉河一带的民众想办法。正所谓,众人划大船,高手在民间。龙泉河畔的巧妇们将当地盛产的籼稻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成六、七分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粑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样做出来的食物不怕水浸、不易发馊,方便携带、方便食用,且有多种口味、营养丰富。

籼米粑的发明和源源不断的供应,迅速解决了朱元璋大军的饮食问题,为鄱阳湖大战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大战结束后,朱元璋感慨,籼米粑是仙人相助,是“仙米粑”。

在此后的岁月里,“做粑”被当地民众传承下来并得到不断改进,其制作工艺更加精致,形状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原来的圆球形,逐渐做成了半月形,同时在饺子边口饰以漂亮的花纹,菜馅和口味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在市县商务、文旅等部门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籼米粑推陈出新,统一打造出“东至米饺”品牌,并积极发掘了其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这是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对东至米饺的点评。如今,东至县大街小巷的早点铺,家家户户的早餐桌,招待宾客的菜品上,都少不了米饺,同时,随着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的发展,东至米饺已小具产业规模,逐渐“走”出东至,成为安徽美食文化特色“名片”。

鄱湖鏖战急,重八将士饥;皆曰仙人助,米粑乃民意。我们在品尝东至米饺这一地方传统美食的时候,进一步知晓它的历史故事,了解它的历史由来,不仅能感受到当地的物产和地理环境,更能感受到当地民众的勤劳智慧,以及“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我想,这就是传统美食历久不衰、激发味蕾的原因吧。

(曹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