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
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衷心希望各位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精准选题,深入调研,提出高质量提案。
提出提案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提案不在多而在精,提出提案要更加注重质量,反映情况要准确,分析问题要深入,提出建议要具体”的重要指示要求。
1.提案选题要精准。做到有大、有小、有焦点。有大指的是有大局观,紧紧围绕国之大者、省之要事、民之关切思考选题。有小指的是小切口,不面面俱到。有焦点指的是聚焦当下现实问题。
2.反映情况要准确。做到有点、有面、有数据。有点指的是要有典型案例、代表性案例。有面指的是要有总体描述。有数据指的是要用数据支撑事实。
3.分析问题要深入。做到有因、有果、有研判。有因指的是列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果指的是分析原因造成的后果。有研判指的是综合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4.提出建议要具体。做到有举、有措、有预期。有举指的是列举从哪几方面入手,突出针对性、有效性。有措指的是具体措施,突出可行性、操作性。有预期指的是有明晰的预期成果,包括解决什么问题、增进什么共识、开展什么监督、完善什么制度等,以及办理提案的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等。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采用在线提交,请登录安徽省政协网站“履职平台”(网址:www.ahzx.gov.cn)或皖美政协手机APP进行提交。
技术保障电话:0551-62226234 62226236
业务保障电话:0551-62226187 15156444691
附件:1.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参考选题
2.提案须知
3.在线提交提案操作说明
政协安徽省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2024年11月26日
附件1
安徽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参考选题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1.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流转的专业化平台。
2.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3.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
4.加快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5.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优化商贸流通网络布局,推动物联网赋能现代智慧物流。
6.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7.探索知识产权市场化交易机制。
8.持续迭代升级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
9.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10.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构建横向拓展、纵向延伸、财政金融协同新模式。
11.扩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
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3.实施制造业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升级工程。
14.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15.建立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16.培育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空天信息产业新增长点。
17.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促进生命科学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
18.聚焦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会展赛事、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皖美服务”特色品牌。
19.推进省级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开展重点领域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20.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
21.深化交通、水利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高质量运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22.探索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机制。
23.推动干线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市郊铁路网融合发展。
24.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三、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5.完善省市联动和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
26.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7.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8.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
29.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30.优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行体制机制。
31.深入推动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等分类评价改革。
32.建立以我省创新体系和产业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
33.深化高校与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合作机制,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做实做强。
34.强化高校分类发展,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和“双一流”学科高质量建设与培育行动。
35.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
36.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创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37.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省内各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38.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39.完善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40.加快G60科创走廊科创产业融合发展。
41.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健全“7+3”产业合作园区利益共享机制。
42.健全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机制,打造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商协会联盟、资本市场平台、贸易中心、高能级展会等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
43.完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政策体系。
44.健全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45.全面提升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开放能级。
46.健全合肥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机制。
47.加快芜湖省域副中心建设。
48.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
49.加快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50.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五、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51.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52.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
53.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54.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55.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56.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57.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58.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59.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60.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61.健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政策体系。
62.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63.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64.扎实推进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
65.推动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
66.推动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创新发展数字贸易。
67.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完善重点市场海外仓布局。
68.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争取更多领域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安徽条目。
69.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70.完善促进皖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政策举措,深化皖台融合发展。
71.建立皖企境外商务服务网络,积极推动“皖企出海”。
七、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72.健全协商民主机制。
73.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协商式监督。
74.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75.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政策举措,推进“同心工程”提质扩面。
76.更好发挥党外人士作用,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
77.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78.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安徽实践,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
79.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
八、完善依法治省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法治安徽
80.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
81.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82.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83.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
84.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85.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
九、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安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86.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87.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
88.全面提升安徽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
89.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90.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
9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更多文化精品。
92.创建竞技体育从娃娃抓起的“育训战”相统一的管理和运行体系,促进赛事经济发展,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93.推进宣传、文化、艺术、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振兴文房四宝、“三雕”、铁画等历史经典产业,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
94.加快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95.实施“江淮净网”系列行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机制。
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96.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97.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98.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99.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100.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101.推动更多社保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10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103.持续推进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
104.高质量建设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深做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
105.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106.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107.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
108.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109.建立健全生育休假和生育补贴制度,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110.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推进托幼一体化。
11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112.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113.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
114.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十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115.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
116.探索推进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
117.构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
118.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119.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
120.完善生态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121.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122.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123.梯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十二、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
124.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125.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
126.增强城市防洪和区域排涝能力。
127.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
128.构建一站式解纷体系,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快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129.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
130.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附件2
提案须知
提案是政协委员,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政协全体会议期间的界别、委员小组或者联组,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并交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经审查立案的提案,交承办单位办理并作出书面答复。根据《政协安徽省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政协安徽省委员会提案审查工作细则》等有关规定,提交提案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一、以个人或联名形式提出的提案,提案者应为本届省政协委员;以集体形式提出的提案,提案者应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政协全体会议期间的界别、委员小组或联组。
二、提案应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全省中心工作,立足安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及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
三、提案的提出注重质量不比数量,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一事一案,实事求是,简明扼要,做到提案选题要精准,反映情况要准确,分析问题要深入,提出建议要具体。提案撰写要规范,提案案由(题目)的规范格式为“关于………的提案(建议)”;提案内容请勿抄袭复制他人材料,如引用他人材料,应注明出处和来源;一件提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每件提案希望送交办理的单位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4个;提倡有提案意愿的委员每年集中精力提交1件高质量提案。
四、提案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通过安徽省政协网站(www.ahzx.gov.cn)的“履职平台”或者“皖美政协”APP提交。以党派、人民团体、政协专门委员会名义提出的提案,须同时提交书面文档,由该组织负责人签名并加盖组织公章。以界别、委员小组或联组名义提出的提案,须同时提交书面文档,集体同意,由召集人签名。
五、加大并案力度。对反映同一问题、建议相似,且符合立案标准的提案,作并案处理。委员撰写的提案以党派名义提出后,再以委员名义提案提出,将会作并案处理。并案处理情况及时告知提案者。
六、大会提案经初分、初审、复审、终审后立案。大会秘书处提案组进行初分、初审、复审,提案委员会进行终审。
提案审查工作流程图(选自提案信息系统)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提案,不予立案。
(一)宪法和法律禁止的。
(二)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
(三)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政协全体会议决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决议相违背的。
(四)中共党员对党内有关组织、人事安排等方面有意见的。
(五)民主党派成员反映本组织内部问题的。
(六)进入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程序或者行政复议、仲裁程序的。
(七)属于学术研究的。
(八)单纯要求机构编制,或为具体项目争取资金的。
(九)为本人或亲属解决个人问题的。
(十)宣传、推介具体作品、产品的。
(十一)指名举报的。
(十二)涉及纪检监察机关正在审查和调查的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的。
(十三)内容空泛、没有具体建议的。
(十四)所提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
(十五)超出本省职权范围的。
不予立案的提案,将与提案者及时沟通协商并告知;视情以意见、建议和住皖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素材等形式转送有关方面参考;或者提案者可修改完善后重新提交;或者在征得提案者同意的情况下,作撤案处理。
八、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提交的截止时间为省政协全体会议开幕会后次日中午12:00时,之后提交的提案作为闭会提案处理。省政协全体会议闭会期间,可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交闭会提案,闭会提案和会议提案同样办理。
九、如遇到提案信息系统技术问题,请致电0551-62226234,62226236咨询;如遇到提案业务问题,请致电0551-62226185,62226186,62226187咨询。
附件3
在线提交提案操作说明
在线提交提案有两种方式,提案者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一)电脑端提交提案
1.输入安徽省政协网址:www.ahzx.gov.cn,点击导航栏【履职平台】,打开用户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登录(如遗忘用户名或密码,请致电:0551-62226234)。
2.登录后,页面顶端及侧面均有【数据中心】【微建议】【PC书院】【政协提案】【社情民意】等栏目。点击【政协提案】后,页面左侧出现【提案大数据】【提案征集】【政协提案】【提案评选】四个栏目。
点击【政协提案】——>【提交提案】,进入提案提交页面。填写说明如下:
红色为必填项目,如未按要求填写,无法提交提案。
“所属届次” “提案者” “单位及职务” “通讯地址”等内容将根据委员库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
①案由:填写提案的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②提案内容:输入提案正文,内容不超过1500字;
③相关情况:为必填项,须勾选“是”或“否”;
“是否需要网上办理协商”:如勾选“是”,提案者、提案承办单位、提案督办单位,后期将会在皖美政协手机APP端,对此提案的办理情况进行线上沟通协商。
④建议提案承办单位:点击选择框,直接勾选即可;
⑤提案联系人:请详细填写姓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
⑥是否联名提案:如需联名,点击“是”,在随后出现的选择框中,直接勾选需联名的委员;
3.以上栏目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按钮可实时提交提案;点击“暂存”,可对提案内容进行保存,便于后期修改完善后提交。
(二)手机APP端提交提案
1.登录皖美政协手机APP,下载链接二维码见文末。
2.登录后点击下方“应用”页面,点击“提案管理”可看到“个人提案”“联名提案”“公开提案”三个栏目。
在“个人提案”栏,点击下方“提交提案”,即可进入提案编辑页面。填写说明如下:
①案由:填写提案的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②建议提案承办单位:点击选择框,直接勾选即可;
③是否联名:如需联名,点击“是”,在随后出现的选择框中,直接勾选需联名的委员;
④提案联系人:请详细填写姓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
⑤其他选项:为必填项,须勾选,“打钩”表示“是”;
“是否需要网上办理协商”:如勾选,提案者、提案承办单位、提案督办单位,后期将会在皖美政协手机APP端,对此提案的办理情况进行线上沟通协商。
⑥提案内容:输入提案正文,内容不超过1500字;
3.以上栏目填写完毕后,点击右上方“提交”按钮可实时提交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