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横跨四亿年
来源:王民生 2024-12-14 11:11:05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朱磊

翻开 2005年 5⽉ 24⽇的《新安晚报》,⼀则新闻是:中外 地质专家解读巢湖——与会专家赵来时博⼠答记者问。

记者:能不能给⼤家透露⼀下巢湖能建⽴“⾦钉⼦”的成功率有多⾼? 

赵:(神秘笑笑)暂时我⽆法预计这个结果,因为“⾦钉 ⼦”的申报都需要经过四轮程序。不过可以透露的是,⽬前巢 湖的成功率已从 25%提升到 50%。因为在巢湖提出建⽴“⾦钉 ⼦”后,俄罗斯的两处地质遗迹已经主动退出,⽬前只剩下“巢 湖平顶⼭”和“印度 SPITI”地区。 

记者:如果在巢湖“钉”这颗价值极⾼的“⾦钉⼦”,巢湖还要做哪些⽅⾯的努⼒?

赵:保护。但保护并不难,只是需要停⽌⼭上⽯头的开 采,将遗迹两边的公路进⾏改造,避免震动所带来的损失。如果不保护好,巢湖所做的⼀切努⼒都将成为空谈…… 

2005 年离巢湖区划调整还有 6 年,县级巢湖市叫居巢区。 ⽽所谓巢湖“⾦钉⼦”是指平顶⼭、⻢家⼭⼀带被国际地学界列 为全球三叠系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选候选标准剖⾯。 

那年巢湖很热闹,相关国际会议在巢湖举⾏,满城尽说 “⾦钉⼦”;那⼀年我已赴和县挂职,但仍关注着这个候选地的 最后结果。然⽽,过了2年,巢湖落选,印度胜出,⾄此,关于“⾦钉⼦”的声⾳渐⼩。10 多年后,我在市政府⼯作时,2019年曾来此检查矿⼭修复,反复强调要保护好地质遗迹。今年国庆⻓假第三天,专程驱⻋来此⼀游,探求“⾦钉⼦”的来⻰去脉。

  ⼀、 

10 ⽉ 3 ⽇上午⼀⼤早,从合肥上⾼速,⼀⼩时便到巢湖道 ⼝,下⾼速顺着外环再⾄ S104(合芜路),过巢湖⽔泥⼚不 远,向北⼀条⼩路,不到10 分钟,便到了树有标牌介绍的平 顶⼭。朝东略上坡,赫然有⼀个“巢湖平顶⼭⻄剖⾯简介”。粗读⼀遍,略知⼤概,但对相关名词似懂⾮懂。爱⼈说,“拍下来,回家仔细研究。” 

向东⾛了⼏⼗⽶,⻅到⼀个“⼤隆组 殷坑组”⽯碑,看了半天,此处除了多⼀块⽯碑外,与⼀般⼭体⽆异。再往前是⼀块⼤理⽯⽯碑“平顶⼭向斜”。上⾯的⽂字清晰可⻅,但看了也 是懵懵懂懂,本来还以为是平顶⼭向某处倾斜的⽅位标志,后⾯才知道这样的解读是对地质学的⽆知。 

再往下可⻅⼀个下沉式⼴场,原先可能是采⽯场,⽯场的 ⻄南、⻄、北、东是三⾯围绕的⼭,唯独东南⽅向是⼀豁⼝。 整个⽯场已修复完毕,顺⼭边修了⽯砌的护坡,还有排⽔涵。 ⾛下⼴场,前些年栽的⼥贞等已有两⼈多⾼,密树成林。 

钻进林中,顺着⾥⾯踏出的隐约⼩路,径直来到东边采⽯ ⼝,只⻅⼭脚横七竖⼋叠躺着⼤块⽯头。⼿脚并⽤爬上⼀块⼤⽯头,抬头向上望去,修复过的⼭头煞是吓⼈。 

顺着塘⼝,逆向朝北,同样是⼀个塘⼝,只是散⽯不多。 

再逆折向南,⾯对正东⽅,那⾥⼭体剖⾯和塘脚都较⼤, ⼤⼤⼩⼩的散⽯成不规则叠加。这些⽯头看上去,⽐别处颜⾊深,有的很⻘,有的泛⿊,想必是过去烧⽔泥的⾸选原料。

站在这⼉向北⼀望,北边⼀处⼭体像是⼀个“天梯”,⾼约 30 ⽶,从⻄到东,两排⽯头⼑劈样的直⽴。⻄侧那条笔直⽽ 下,上部条状凸出,下部则与⼭底横⽽为⼀。东侧那条略向⻄ 倾,细看⼜是由 3 ⼀ 4 个⽯条挤压⽽成,只是上部夹得很紧, 看似⼀个整块,⽽下部右边则掉了⼀直条,看上去是⼀个空厢。 

怎么会有如此的⻤斧神⼯?但这对地质学⼜有什么意义? 在我看来,除了神奇以外,实在不懂。环顾四周,也有些许不解。因为当年申报“⾦钉⼦”时的条件都已兑现,矿⼭关闭了, 公路也改造了,但“⾦钉⼦”怎么没“钉”上?并且这么好的遗 迹,为何不建个地质遗迹公园? 

带着这些疑问和遗憾正准备返回,突然在路⼝遇到四位年 轻⼈。原来三位是巢湖⼀中毕业的,现在江苏读⼤学,国庆假期相约来探宝;⼀位安建⼤毕业已⼯作,虽不是学地质学的,但对地质很感兴趣,过去来过,今天是⼀⼈故地重游。这⼀下激起我们的兴趣,⽴即加⼊这四⼈⾏,想以此补补相关知识的 ⽋缺。 

不过,依然还是遗憾,这四个年轻⼈中只有安建⼤毕业的 略有些地质知识,但也是⼀知半解。在“平顶⼭向斜处”,他告诉我们,这不是标明此地的⽅位,⽽是⼀个学术名词。在“天 梯”处,他解释说,那是褶皱造成的,像书⼀样被翻出来的。 再问什么是褶皱?回答说,上百度搜吧。 

看来,今天之⾏⾄多是⼀次观光游了,只是看到了与别处 ⼀样的修复过的⻘⼭;要深⼊探寻此⼭的价值,了解“⾦钉 ⼦”,还得要有⼀次深度的科普游。

⼆、

回来以后,与合肥⼯业⼤学资环学院的徐利强副教授取得 了联系,向他讨教“⾦钉⼦”相关知识,相约在他带学⽣到平顶 ⼭实习时,带上我这个“地质学爱好者”。 

机会来了。10⽉13⽇(周⽇)上午,徐⽼师要带学⽣来实 习。当天早上,我便和爱⼈⼀早从合肥出发,通过S104线(合 芜路),赶往⼗天前才来的平顶⼭。⼀⻅⾯,真是意想不到。 原来徐⽼师引领来的,是中国科⼤郝记华教授带来的⼗多名科 ⼤少年班学院学⽣。徐、郝⽼师都曾在科⼤学习地质、地理学等。能与这些“天之骄⼦”同⾏⾃然⼗分⾼兴,但⼜暗⾃怯场: 与他们“同堂上课”,我这地质学知识平乏的⼈能听得懂吗?郝⽼师好像看出我的⼼思,说这些学⽣才⼊校,还没分科,今天是来涨知识的。听罢⼼想,那就“⽩鸭跟鹅混”吧,学⼀点是⼀ 点。 

徐⽼师带来了⼏把地质锤。锤⼦是平嘴⽅头形的,拿在⼿ 中掂⼀掂,还蛮沉的。⽤它砸⽯头会对⼭体产⽣破坏吗?当年修复这类矿⼭时,我可曾特别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体呢。记得 2019 年那次检查、调度时还专⻔出了⼀份会议纪要,其中第⼆ 条要求,巢湖市在实施平顶⼭、⻢家⼭矿⼭区域⽣态修复过程 中,⼀定要保护好平顶⼭地质剖⾯(印度阶-奥伦尼克阶“⾦ 钉⼦”候选剖⾯)、巢湖⻥⻰化⽯等地质珍迹;要统筹结合原 地级巢湖市申报地质遗迹的区域,尽快向省、市相关部⻔汇 报,妥善处理好这些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实施⽣态修复⼯程的关 系,防⽌修复不当造成⼆次破坏。 

现在修复多年了,上级⼜有些什么新要求?略有狐疑中,已进⼊今天第⼀站,⾸先还是坡上“巢湖平顶⼭⻄剖⾯”简介 处。秋⾬淅淅沥沥,徐⽼师⼿拿话筒,娓娓道来:

地球科学与⼈类密切相关。世界上最伟⼤哲学家“保安” (⻔卫)经常问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来?你要到哪⾥ 去?想回答这三个问题,这就与地球科学很相关。 地球有 46 亿年历史,地质学家将其分成很多阶段。我们 很希望知道 46 亿年地球演化历史,它可以告诉我们⼈类到底 是怎么来的?我们希望找到⼀个剖⾯,剖⾯的这头是块形成于 46 亿年前的⽯头,剖⾯的那头是形成于今天的⽯头。这样,就能从古代⼀直⾛到今天。最理想的情况是,找⼀个⼩⼩的地⽅,从 46 亿年⼀步⼀步⾛来,不⽤⾛多少公⾥,就可⾛到今 天。这是最好的。

但是实际情况,不存在这样的地⽅。如果把地球历史⽐作 ⼀本书的话,这本书是残缺不全的,⻚码有的撕了,有的没有 ⻚码。地球科学家、地质⼯作者的⼀个重要责任,就是要把这 本书书写完整。这些东⻄书写在地球“书本”⾥⾯,就是蕴藏在 各类岩⽯中。 

“想找⼀本横跨 46 亿年的⼭?”我在⼼⾥嘀咕,“这多难,可能吗?” 

果不其然,徐⽼师继续说道: 尽管从46 亿年⾛到今天找不到,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如今天在这个地⽅——巢北⼭区,范围⾮常⼩,只有⼏公⾥ ⻓,但地质历史记载得⾮常完善,⾥⾯记录的⼩的细节就可以 发现⽣命的演化与⽣态系统的复苏等。⽣命的起源与地球历史 密切相关。⽣命起源于约 38 亿多年前,但⼀开始⽣命的结构 ⾮常简单,这种状况直到寒武纪⽣命⼤爆发才改观。过了寒武 纪,⽣命就开始⾼级了。 

我们⾛不了 46亿年,但我们可以⾛ 5亿多年历史,从寒武 纪⼤爆发⾛到今天。我们⾮常想找这样⼀个⼩的地⽅。现在, 这个地⽅找到了,这个理想区域就是巢北这个⼩⼭区。 

这在全球是⾮常有名的,有名的在于两点:⼀是地层相对 完整,“⻚码”都在,⽽且编得整整⻬⻬,读起来⾮常顺畅;⼆是范围⾮常⼩,⾛1公⾥左右可以⾛遍数亿多年的历史。这是 很多地⽅没有的优势,因此,中国⼗多所院校地质学专业学⽣ 来此实习。 

原来如此,脚下这块⼟地、矿⼭可以找到数亿年地质密 码。我想,未来这⾥如建地质遗迹公园,可树⼀个⼤牌⼦:这⾥可找到数亿年地质密码。 

说到这⼉,徐⽼师向上跨⼀步,站在平坡上继续说到:⽣命演化历史不是线性的,有突发性事件,⼀种是⼤爆发,还有⼤灭绝。这是⾮常神奇的。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就曾发⽣⼀次⾮常⼤的灭绝事件,⼆叠纪、三叠纪初的⼤灭绝。这⾥有⼀块岩⽯,⾮常普通的⼀块⽯头,但两侧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左侧是⼤灭绝前夕的,⽣态系统⾮常繁荣,你可想象⼀下,⾥ ⾯有 2 到 3 ⽶⻓的⽣物,统治着海洋⽣物。但过了这个⽯头, 你⼏乎找不到化⽯了,因为发⽣了⼤灭绝。 

“这么神奇⽽⼜恐怖,中间有个断层了!”我不禁叹道。 

再往前⾛,就到了“殷坑组 ⻰⼭组”碑前。这是否意味着 ⽣命逐步复苏了?徐⽼师介绍道:对,到这以后慢慢有些复苏 了。这⾥有化⽯了,但数量没有那么多,运⽓好的话会敲出 来。 

“越往前⾛,越接近⼈类。”我想,未来如建地质遗迹公 园,可在此树⼀个宣传牌,写上这⼀句话。 

此时,站在碑前,徐⽼师跃上护坡,招呼同学们道:⼤家 上来看看,⽤锤⼦敲⼀敲,将⼟翻⼀翻,看⼀看这⾥岩⽯与前 ⾯看到的岩⽯有什么不同? 

只⻅这块斜坡之上,裸露的岩⽯呈淡⻘⾊,⼏条链条状的 岩⽯组成⼀个⼤的块状⽯,护坡与岩⽯之间是裸露的⼟,顶上则⻓满了杂树。 

徐⽼师说,地质学上有⼀哲学原理:将今论古、将古论 今,意即今天发⽣的过程在地球历史上也会发⽣,反过来也是。我们的地质考古就是遵从这⼀原理,通过分析化⽯来推测 远古。 

郝⽼师接过话题说,这⾥的岩⽯⼀层深⾊的,⼀层浅⾊ 的,想⼀想到底什么东⻄能控制它?其实这个过程现在海洋也 在发⽣。从天⽂学来讲,地球绕太阳运转有⾃⼰的轨道,地球上所接收的能量,⽐如太阳能是有周期性变化的,就会形成这种规律性的沉积。⽤“将古论今”的⽅式,分析岩⽯⾥⾯钠等含 量,可发现各个地质周期,⽐如这块岩⽯可能是三四个周期控 制,也就是说是三四个周期叠加的结果。这个时间跨度表现在 这⾥的岩⽯上,⼀⽶就可能跨越上万年或不等。 

“⼀⽶跨越上万年”。这是何等震撼的地质现象,未来如建地质遗址公园,也可树⼀个这样的宣传牌⼦。徐⽼师说,这⾥的岩⽯⼤概在 2.51-2.52 亿年。 

“同时”,郝⽼师继续说道,“根据不同的⽔深,形成的⽯头 颜⾊和粒度也不⼀样,因此可以根据岩⽯的情况,反映⽔深; 还可以根据同位素的不同组成,反映⽣物的多少,或者是反映当时的温度有多⾼,等等。这些都可以反映,这⾥⾯的学问还 是蛮多的。这⾥的岩⽯紧密度不够,⽤⼿可以抠下来。

” ⼀路向前,两位⽼师反复提示⼤家看颜⾊的变化和⽯头粒 径。与前⾯⽐,⽯头越来越灰、越来越深。徐⽼师解释说,这 ⾥反映的是⽣命成份变得越来越多,且呈现为另⼀种状态,也会发现粒径有区别,⽐前边更细些。原因是⽣命已经复苏,⽣命本身固定的⼆氧化碳也多了,其死亡之后沉积的有机物也多 了,因⽽导致岩⽯的环境整体变得越来越有⽣机…… 

快到采⽯坑塘⼝前,在“和⻰⼭组 南陵湖组”碑前,徐⽼师说,这⾥的硬度⽐那边要⼤,说明地球历史上⽓候的变迁很 ⼤, Ca 元素的含量越来越⾼,那个硬的东⻄化学成分是碳酸 钙。到这⼉可采⽯了。⽽前⾯是泥岩,钙成分相对少些,到这 以后钙元素开始多了,指示⽣物多了。这些现象的解析很重 要,这对⽉球、⽕星等的研究很有帮助。不要⼩看地球上这些 普普通通的东⻄,这些⼩的现象拿到其他星球都是⼀个奇迹, 因为地球上孕育了⽣命。 

上穷碧落下地岩,两处茫茫皆已⻅。科学⼯作者的思维总是跳跃性的。郝⽼师接过话题说,我们国家计划2030年从⽕星上打⼀个并返运回两⽶⻓的沉积柱。⼤家思考⼀下,如果星球上没有⽣命,它的⽯头应该是什么样⼦?如果有了⽣命,会对 这个⽯头产⽣什么影响,这个⽯头会是什么形貌?这个问题没 有固定的答案,我们⼀直还在论证。⼤家还要思考另外⼀个问 题,如果你是⽕星⻋的总⼯程师,你的电池容量很有限,你怎么选择打这个钻?怎样通过不去现场,你提前知道⽕星下⾯是不是松散的?怎样带个电池,在电池允许情况下达到效能最⼤化?如果地层特别硬的话,怎样也能实现硬的东⻄的钻探?⼤家可以展开脑洞,思考这些问题。 

真是脚踏实地,仰望太空。郝⽼师刚三⼗出头,海归不久,是科⼤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刚获得2024年F.W.克拉16克奖。这是⾸位在中国⼯作的获奖者,他的贡献主要在量化早期地球和关键⾏星的地球化学条件和过程,特别是在太古宙地 球⻛化、早期河⽔化学和磷循环以及⼟卫⼆海⽔中磷的可获得 性⽅⾯的系列⼯作。难怪,他思路不停地在平顶⼭、⽕星间转 换。对于郝⽼师、徐⽼师这样的⻘年才俊,我充满了⾼⼭仰⽌般的敬意! 

再往前⼀点,便看到巨⼤的“天梯”。现在知道这是褶皱造成的,那原理是什么呢?徐⽼师向⼀位同学要⼀本书来演示。 ⼀位同学说,“我有,《交叉⼒学》。”“太厚了。”徐⽼师说,换 了⼀个折⻚本,拿在⼿⾥做演示: 

正常的岩⽯是⽔平的,如果受⼒挤压会变形,向上曲即为 背斜,向下为向斜。⾃然界⼀般情况下是连续的,背斜→向 斜,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可以很⼤,有的可能⼏⼗公⾥。 

这⼉的情况是,原来是⽔平的,然后形成弯曲,弯曲之后 ⼜倾斜,这褶皱延伸的⽅向是巢湖的地底下。这是倾斜的褶 皱,有的甚⾄会倒转,从那边到这边,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地 质现象,可以认识不同沉积岩的岩性。从最早的岩泥过来之 后,泥岩⾥⾯混杂⼀点灰岩,开始有⽣命了;到这⼉,变成了 纯灰岩,⽣态系统⾮常繁荣了。从那⾛过来没多远,可能百⼋⼗⽶,竟有这么⼤的变化;同时有褶皱过程。 

因此,这⾥有沉积的过程,有地壳运动的历史,还有植物演化的历史。地⽅虽然⼩,但地质现象⾮常复杂。

听罢徐⽼师的介绍,我在想,未来如建地质遗迹公园,可以树⼀个“⼭样天梯、书样褶皱”的牌⼦。并相信这⾥⼀定会是⽹红打卡点。 

从这个点向北,来到⾯东的最⼤⽯块裸露区,同学们爬上 去,竟然发现了“菊⽯”。

原路返回,来到⼭的⻄坡,算是平顶⼭之⾏⼩结了。这⼉ 也正是进出⼭的主路,刚有⼀个⾼校实习团队过去。爱⼈很留⼼,说今天来了四所⾼校的。 

在坡上有⼀个标牌: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处地层柱状 图。徐⽼师带来的资料对此这样注释:

I\O 层型候选断⾯,位于平顶⼭⻄坡坡底路旁。界线位于 下三叠统殷坑组中,北⻄侧为印度阶、南东侧为奥伦尼克阶。 该剖⾯为国际印度阶\奥伦尼克阶层型候选剖⾯,同时为我国下三叠统殷坑阶\巢湖阶界限层型剖⾯。该剖⾯主要岩性为薄层钙质泥岩与中薄层泥质灰岩,地层连续发育,⽆构造⼲扰, 产⽛形⽯、菊⽯、双壳等化⽯,⽛形⽯组合在界线两侧变化明 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徐⽼师站在侧坡上,⼿中拿着⼀张“国际年代地层表”做了详细解释,在此揭开了平顶⼭落选之谜底: 

表上像图钉样的⻩⾊东⻄,有 81 个,学名叫全球标准层 型剖⾯和点位,俗称“⾦钉⼦”。全世界 40 多亿年沉积剖⾯有很 多,但不同地⽅代表性不⼀样,国际地层委员会把最有代表性 的剖⾯叫标准剖⾯,⽤钉⼦⼀样确定下来,因此叫“⾦钉⼦”, ⼤约需要 117 颗才能完整反映全球地层剖⾯。 

概括地说,理论上的⾦钉⼦数量:117 个。当今已确认的 数量:81 个。中国已确认的数量:11 个。中国候选数量:6 个。 

需要强调的是,这⾥的“候选”剖⾯数量指的是国际地层委 员会经过筛选,认定为“candidate section”的剖⾯数量(预期会 成为标准剖⾯),跟我们平常说的候选剖⾯不太⼀样。⽐如我 们说巢湖的候选剖⾯,曾被⼴泛讨论过作为标准剖⾯的可能 性,但实际上未通过国际地层委员会的认定,没有达到国际地 层委员会认定的“candidate”级别。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即 251.2Ma 的地⽅,是奥伦尼克阶与 印度阶的标准界阶点,但没有钉“钉⼦”。这是咋回事?我们现在所在的剖⾯,与其他三个国家共四个剖⾯是同期的。国际地 层委员会提出,这四个剖⾯可以作为这⼀时期最标准的剖⾯, 被称为“⾦钉⼦”的候选剖⾯。 

但⾮常遗憾,2007 年前后,国际地层委员会开会,经过两轮投票,在这四选⼀中,选中的是印度的剖⾯,作为最后的候 选,但还未被最终“钉”上。这说明还有回旋余地,但余地也不⼤了。然⽽,这并不影响我们这⾥成为⾮常理想的地质剖⾯, 供我们学习研究。 

我们之所以落选,原因可能有⼆:⼀是与中国当时的综合 国⼒与影响⼒、英语表达的差距有关。⼆是研究程度还有不⾜,某些关键科学问题上尚存争议。 

原来如此。以前,我从⼀个资料上看到,平顶⼭、⻢家⼭ 之所以落选的原因是,“地层剖⾯破坏严重,⼭周围过度开采 矿⽯,周围⽣态环境恶化。”现在听徐⽼师如此说,原因肯定 不只于此了,因为矿⼭关闭了,进⼭公路也封成断头路了,外部环境显著改善了。

三、 

从平顶⼭跨过 S104(合芜路)向⻄南 4-5 公⾥,就是⻢家⼭。⻢家⼭再往⻄南不远,就是巢湖⼈都熟悉的临湖⽽⽴的⻳⼭。⻳⼭、⻢家⼭、平顶⼭,加上周边凤凰⼭、⻘苔⼭,这⽚ 巢⻄北区域的⼏座⼭,不仅是“三⾯⻘⼭⼀⾯湖”中的“⼀⾯ ⼭”,更有丰富的化⽯遗存,2017 年,被认定并公布为国家级 重点保护古⽣物化⽯集中产地。 

细看徐⽼师带来的“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不同颜⾊标 注的⼏座⼭体地质构成⼗分有趣:中间部位是近N状的志留系 ⼭脉,⻳⼭在 N 的左下脚,凤凰⼭在 N 的右下脚;在 N 形⼭ 脉的中间,是⼀个⽯炭系的斜∧ 形⼭脉;再在这⼆系⼭脉夹护中,是三叠系的平顶⼭、⻢家⼭,⽽这⼆⼭原本连为⼀体,可 能因为修 S104(合芜路)⽽南北分开了。再往⻄还有⼀⼤(震 旦—寒武系)⼀⼩(志留系)两⼭脉,⻘苔⼭则位于震旦—寒 武系处。 

地表上看到的点,⼀般⼈看不出什么地质学上的差异;只 有细看地质图,才能找到各点上的地质学联系。因此,我想, 22未来如果要建地质遗迹公园,除了要有导游图外,还⼀定要有 地质图示。 

徐⽼师利⽤午饭前时间,⼜把我们带到了⻢家⼭。路上, 我们⼀⼀数列巢北这个神奇⼭区的惊奇发现:

1965 年,⻳⼭发现了⻥⻰化⽯; 

1976 年,⻢家⼭也出⼟了⻥⻰化⽯; (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巢湖⻰、⻢家⼭巢湖⻰,统称为 巢湖⻥⻰) 

2010年⾄2012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与北京⼤学、美国加 利福尼亚⼤学、意⼤利⽶兰⼤学等合作,在⻢家⼭⼜发掘出⼀批⻥⻰化⽯; 

2017 年 6 ⽉,由中外古⽣物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此发现了埋藏有⼀种新型节肢动物的化⽯——巢湖安琪虾。 

2024 年 6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徐光辉研 究团队,在皖苏交界的晚史密斯期灰岩结核中发现了⼀种新的 裂⻮⻥类,命名为吴⽒三叠⻥,6 块标本中 2 块产⾃于⻢家⼭。 

真是了不得!这⾥完全可以建个地质遗迹公园。“何⽌于 此,”徐⽼师说,“有专家分析认为,综合突出普遍价值潜⼒分 析、对⽐及完整性分析,可以认定巢湖化⽯产地具有⽀撑其申 报世界⾃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满⾜世界⾃然遗产评定标准 (Viii),具有申报世界⾃然遗产的潜⼒。” 

⼤家越议兴致越⾼,说话间,不到⼆⼗分钟,便来到⻢家 ⼭。这原先是⼀个采⽯场,现已修复,坑前有⼀⼤牌⼦“巢湖 ⻰动物群化⽯产地简介”,后⾯⽴了⼀个“平顶⼭⻢家⼭地区地 质遗迹保护 东⻢鞍⼭组”⽯碑。 

在“简介”前,有两处介绍令⼈印象深刻。 

⼀处是:巢湖⻰动物群海⽣爬⾏类呈现较⾼的多样性,先后发现并建⽴了⻥⻰类 3 属 5 种、鳍⻰类 1 属 1 种,此外还发 24现⻥类21种,并伴⽣⽛形⽯、菊⽯、双壳等多⻔类的⽆脊椎动 物。 

第⼆处是:在⻢家⼭南坡采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带胚胎 的⻥⻰化⽯,将⻥⻰胎⽣的记录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并提出 ⻥⻰胎⽣⽣殖⽅式陆地起源的新观点;基于⼤样本分析,在巢县巢湖⻰中还识别出性双型现象;同时基于 CT 扫描和三维重 建技术,对柔腕短吻⻰正型模式标本的头⻣内部结构进⾏了揭 示,发现了传统研究技术⽅法⽆法得到的⽛⻮信息。

⾛到⽯坑,发现是⼀个半弧形的坑场。在东南⽅向有⼀堵 看似⼈⼯⽯墙,上⾯划了⼏条“平⾏线”,问是后来砌、划的 吗?徐⽼师说,这是原先就形成的。坑内栽满了桂花树,⼀⽚ 馨⾹。难以想象,多少亿年前,这⾥游出了巢湖⻥⻰。 

徐⽼师还说,当年修复时听取了专家教授的意⻅,⼀⽅⾯ 要排除⼭⽯滚下险情,防⽌次⽣灾害;另⼀⽅⾯,还要留些 ⽩,对部分矿体不覆⼟绿化,保持原状态,给地质考古、学⽣ 实习留个天然课堂。 

“应该,”我回答说,“可当初我们在讨论修复⽅案时统筹考 虑不够,更多考虑排险、覆⼟绿化了。这么说,学⽣来此实习,⽤锤⼦敲敲,没什么⼤问题了。” 

“⼏乎可以忽略不计。”徐⽼师说,“当然,未经许可私⾃采 集古⽣物化⽯,并且以此为业,可能会被视为窃取国家财产, 从⽽触犯相关法律。⼀句话,不能搞营利性的勘测和采集。即 使是⾼校学⽣来此实习,也应批准报备,并尽可能注意保护地 质遗迹。这⽅⾯地⽅政府当然应加强管理。” 

“对,”我说,“这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的原则之⼀。”

站在画板前,徐⽼师指着“⻢家⼭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发现 的短腿巢湖⻰”图说:这是⾮常典型的⻥⻰,嘴巴尖尖的,像 刺⼀样,眼睛特别⼤,尾巴⻓,⽣活于距今约 2.3 亿年前。这 个⽣物的祖先原先是在海洋⾥⾯,后⼜爬到陆地上,但爬上去 后发现不太适应,⼜回去了。这种类型的⽣物⾮常少,因⽽兼 有陆海两种⽣物特征。⻥⻰有很多种,但巢湖⻥⻰是最典型的。巢湖⻥⻰发现后,其结果登在《Nature》上,后来其他地⽅也找到了⼀些⻥⻰。因此,有科学家说,全世界的⻥⻰基本 上是从巢湖游出去的。 

“这句话含⾦量⾼,”我说,“也应该在这树个牌⼦——全世 界⻥⻰从巢湖游出。” 

“苍茫仙洞临危岸,突⺎⻳⼭黯远烟。”⻳⼭离⻢家⼭很 近,位于城⻄ 5 公⾥处,⾼ 126 ⽶,巢湖⼈都很熟悉。⻳⼭因 酷似巨⻳,故称⻳⼭。登卧⽜⼭⻄望,此⼭似⼀头乌⻳将头深 ⼊湖中酣饮,故有“古巢名景”之⼀“夕照饮⻳”。⻳⼭头历史上 曾被开⼭采⽯炸了⼀点,⾄今称憾。 

午饭后我们来到这⾥。⻳⼭由北向南横卧湖边,⼭头之下 就是碧波荡漾的巢湖。这⾥被炸的矿坑已经修复,曾经被毁的⼩部分⻳头已被绿树覆盖。站在濒湖⼤道上,你根本想象不出 绿树护撑之下的⻳头曾经有过的伤害,⾛进去竟然是⼀个半圆 形的古化⽯“桃花源”。并且这⼉发现的化⽯,⽐平顶⼭的还要 早 1 亿多年,约 4 亿年前,为志留系的化⽯,属“坟头组”。现在,在这⼭体中还有很多三叶⾍化⽯,双壳类的也不少。 

⾯朝⼤湖,秋爽桂⾹。天然课堂前,同学们⼿拿地质锤跃 跃欲试。徐⽼师指导学⽣说,找到这些化⽯很容易,敲开⽯头,很清晰的红⾊的⼀两厘⽶的结构,可能就有。可我既不太懂,⼜没有耐⼼,找了很⻓时间⼀⽆所获。正准备回去时,⼀ 个同学⼤声说,我找到了。经过两位⽼师鉴定,他们确认这是真正化⽯。拿在⼿⾥,看不出它与⼀般⽯块异同。但这确是 4 亿年前的,我们⼿握的就是 4 亿年前的历史。 

返回途中,⻅这⾥早已建成的⼭湖⼀体的⻳⼭公园,⻄侧 还有新建的柘皋河湿地,环境已⼤为改观,很多游⼈正在这⾥ 游玩。向北这⼀⽚矿区、⼚区,过去是灰雾蒙蒙,现在也已天 蓝地绿⽔清,但如何充分利⽤原矿区、⼚区遗迹价值尚未破 题。 

回想 3 号上午,我们还去了巢湖⽔泥⼚⽼⼚区,只⻅家属区依旧,⽣产区荡然⽆存;来到擦城⽽过的双桥河边,北望⽔泥⼚等⽼⼚区⼀⽚,只⻅凤凰⼭上⼴电塔依⽴,货运⽕⻋不时 隆隆驶过。 

现在边⾛边想,这⽚曾经红⽕的⼟地如何才能焕发⽣机? 我们不禁热烈讨论起来:假如将平顶⼭、⻢家⼭、⻳⼭串为⼀ 体,建个地质遗迹公园;再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将已停产 多年的巢湖⽔泥⼚等⼯业遗址利⽤起来,做个遗址公园,巢湖市区⻄部这块凤凰⼭等矿区能否“凤凰涅槃”?似可⼀试。 

同时我还在想,若要把郝⽼师、徐⽼师的沿途讲解记录整 理出来,变成⼀篇科普游记,岂不能让更多的⼈了解我们可爱 巢湖的⼭川之美、地质魅⼒,更加呵护、充分利⽤平顶⼭、⻢ 家⼭、⻳⼭等的⾃然瑰宝?“当然可以。”爱⼈⿎励说,“独乐 乐,不如众乐乐。”好,那就奋笔疾书吧。 

(王民生)

(感谢徐利强、郝记华⽼师对本⽂的⽀持。特别是徐⽼师经过精⼼研究,修正了国内学界、媒体等已发表的我国“⾦钉 ⼦”及候选剖⾯的数据,还提供了地质图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