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
来源:江淮时报 2024-12-16 10:12:12 责编:周晓东 朱媛

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民营经济,建立政府、企业之间的数据传输平台,政府通过平台实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并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信息,跟踪企业发展动态等多重手段,确保惠企政策“精准速达”“即申免办”“免申即享”。

当前,我省持续改作风、优环境,精准施策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落细落实,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动力。但如何完善直达快享机制,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策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是政策制定未做到全覆盖。我省高度重视“三地一区”建设,着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一系列扶持配套政策有力助推了“创新、智改数转”等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省民营经济大多分布在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但针对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条例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政策供给直达渠道不顺畅。民营企业缺乏政策获取、交流、研究的平台和渠道,导致:一是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对惠企政策了解深度不够,部分惠企政策应享未享;二是不同惠企政策对企业要求不统一,企业申请时无从下手,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比如部分政策要求申报主体“无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但“严重”“重大”的标准无明确界定,企业申报时难以把握。

三是壮大民营经济龙头效应不强。龙头企业不仅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人才的集聚力也非常重要。但我省针对培育壮大代表性民营企业缺少倾斜政策。比如一些奖补政策强调增长比率,未设置营业收入总量等基础门槛,一些中小企业能轻易获得奖补,而龙头企业因盘子大,增长幅度有限,反而达不到奖补标准。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如下:

一、建立政策服务平台及常态高效沟通机制。在省、市、区、园区等各层级,建立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包括微信交流群等)及对应的常态高效沟通机制,确保政策第一时间送达企业,使政策“落到地”。一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民营经济,建立政府、企业之间的数据传输平台,政府通过平台实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并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信息,跟踪企业发展动态等多重手段,确保惠企政策“精准速达”“即申免办”“免申即享”。二是对惠企政策实行清单化管理,通过平台将申报信息直接推送给企业,构建政策落地—申报—审核—发布的全链条机制,达成惠企政策一站集成,企业申报减少跑动,还能随时查询办理进度,提升惠企政策兑现效能。

二、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政策供给。主管部门需要持续深入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一是完善惠企政策兑现效能评估机制。定期对往年政策运行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并报地方政府进行决策参考。二是健全“一企一档”制度,以市场主体思维,推动惠企政策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通过实施跟踪企业经营状况,主动提供更加全面的政策指引服务。比如,传统实体经济较为关注税收减免、借贷政策、吸纳就业人口产生的社保奖励和减免等资金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可对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进一步深化无还本续贷服务、社保参保基数奖励和减免等政策。通过细分领域的配套政策,进一步达到政策管用适用、企业愿用乐用的惠企目的。三是明确界定惠企政策申报时对企业的要求。对于部分惠企政策要求申报主体“无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建议以“信用中国”网站公示的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来代替表述模糊的标准。

三、注重培育壮大有代表性的本土民营企业。只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才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提升,形成合作协同发展生态。在政策惠及涵盖面上,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以行业协会为中心,建设具有开放性的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并组织开展完善产业标准,制定工艺手册,注册集体商标等工作,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发展。

(作者洪祖根系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