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讲究风水,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我老家在皖南山区边缘的丘陵地带,山势低平,但田地较多,难以“枕山”的村落便格外重视门前的“水环境”,或一户门前一小塘,或多户门前一大塘,村民们亲切地称它“门口塘”。
我家门口塘半亩大小,圆形,塘四边种了高笋,东南面有一棵大旱柳树,树下搭有洗衣洗菜用的“石板跳”。塘水一年四季清悠悠的,像一面大镜子,照着天光云影掠过。
爷爷曾读过一二年私塾,会采草药治些蛇虫咬伤、跌打损伤、痈肿疔疮之类的疾病,还会吟诵一些诗词。有一次,他吟诵朱熹的《观书有感》,我问,这“半亩方塘”说的是“门口塘”吗?
当年的稚子之问,现在想来倒也有些道理。或许朱老夫子正是坐在婺源老家窗前读书,掩卷遐思,抬头望见清清的门口塘水,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佳句呢!
后来爷爷告诉我,风水里屋宅大门的前方叫“明堂”,是生气聚合之地,门口塘“聚财气”,自然要清清亮亮的。我虽理解不了“明堂”的意思,但我想,门口塘就像“明堂”的眼睛吧?
门口塘水日复一日地照着天光云影,也照着我儿时的顽皮和快乐。
我喜欢塘边的那棵大旱柳树。旱柳不似垂柳,其枝条是向上长的。多年后我才搞明白,杨柳是杨柳科植物的统称,其枝条扬起者为杨,枝叶下垂者为柳。春天,我和小伙伴们折柳枝编成柳枝帽戴在头上,扮解放军的“侦察兵”;夏天,我们爬到树上抓知了,坐在树叉上乘凉;秋天,柳叶由淡黄到金黄再到褐黄陪伴我们一路;冬天,我们在柳树下用木棍捣冰洞、打冰漂……
长大了点,我喜欢在门口塘的进水和排水沟里翻泥鳅。沟浅浅的,一二尺宽,一边是菜园、一边是水田,水流平缓,把两头截住,戽干水就可以一段段地往上在淤泥里翻泥鳅了。那时泥鳅多,隔一个星期或几天就可以“翻”许多。泥鳅洗净后放到盆里,倒上清水,撒点盐,泥鳅会很快吐出泥沙和脏物。妈妈做的泥鳅干炒辣椒,鲜香下饭,是儿时的美味。
生产队每隔一二年就要在冬闲的时候抽干门口塘水,看着塘水一点一点往下落、大白鲢不时惊慌跃出水面,看着大鱼渐渐露出背鳍、在塘底乱窜尾巴甩起一片纷乱的水花,看着大人们抓鱼,孩子们欢腾雀跃,有时自己也忍不住下去,结果弄得一身烂泥。抓完鱼,塘就晾晒着,等塘泥干裂了,再挑塘泥到田里。我又想,抽塘水、挑塘泥,就像给“明堂”擦眼睛吧?
七十年代中后期,因为养猪的需要,门口塘放了水葫芦、水芙蓉等,后来改种牛角菱。菱角全身是宝,藤是优质的猪饲料,茎可以炒菜吃,嫩果盛夏时就可采摘了,一茬一茬的一直到重阳节前后,甚至初冬。下塘采摘菱角多用家里的“杀猪盆”,盆里放小凳,人进盆坐稳,两腿向外张开、靠紧盆沿,然后两手划水,就可稳稳当当前行,在满塘菱叶间来回穿梭采摘菱角了。此时的门口塘变成了一块圆绿的翡翠。
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了家乡,但每次回家探亲,我都要到门口塘边转一转。弟弟一直在老家做事,他将门口塘打点得很好,村里其他人家也都细心呵护着各自的门口塘。只是我家门口塘边的大旱柳树进入了高龄期,长势逐渐衰弱,十多年前因朽烂被砍了,但树根处又发出了新芽,如今已然长成大树。
挖塘如修仓,屯水如屯粮。在农村,门口塘也称为“当家塘”,可见其在农民心中的份量。近年来,有关地方政府将修好当家塘,作为关乎农民福祉、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当家塘的水系通畅了、水面扩容了、塘坝结实了、塘水更清澈了,农家也更福气盈门了。
(芜湖市政协 曹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