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精品示范村211个、省级中心村850个。”1月20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亮眼的成绩,让不少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省政协委员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锚定目标,聚焦重点任务,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绘就乡村振兴美好新画卷贡献智慧和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抓好产业融合。”省政协委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龚传胜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十分关注。他提出,要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让一产种养业向二、三产业领域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龚传胜建议,要鼓励各地差异化发展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农村赛事(村BA)、农耕文化传承等,把森林等农业资源转化为天然氧吧、绿色健身房和自然养生堂,形成有创意、有技术的体验型农业生态产品。利用“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满足城市品质消费需求,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我省是农业大省,资源丰富,农业开发、推广体系相对健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我省农业全产业链还存在链短、农产品单一、深度加工不足、三产融合发展不深等现象,对乡村全面振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省政协委员、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汪海洋建议,要大力探索实践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积极利用科技赋能,有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来发展智慧农业,让农产品从“大路货”向“精、深、特”转变。纵深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化经营链条,积极发展以传统农耕、乡愁记忆为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乡村振兴,如何留住本地人,吸引新村民?省政协委员、滁州市来安县三城镇党委书记孙安静给出了他的建议。孙安静提出,要深化“人”的改革,筑牢人才保障。“乡村要留住人,就要谋项目、给舞台,让人才大施才能、大显身手。”他建议,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通过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等,为乡村振兴赋能。同时,他提出,要让本土的人才强起来,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服务质量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支撑。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回去将认真落实报告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履职建言,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来自安庆怀宁的省政协委员、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监夏丽丽,是一位蓝莓种植大户。她最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推动蓝莓深加工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这次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强化政策协同加强蓝莓规模化种植的提案,“建议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蓝莓产品附加值,积极拓宽市场渠道,让蓝莓深加工产品能够更好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