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省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2-17 17:18:43 责编:周晓东 刘鹤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是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城乡产业融合互补、空间布局优化、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关系日益和谐,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也在凸显。

一是城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受政策倾斜、资源集聚等因素影响,我省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城镇经济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尤其是在合肥、芜湖等城市,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而农村经济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农业生产仍然是主要收入来源。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上,更在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统筹。部分地区在城乡规划方面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缺乏统筹考虑和长远规划,导致城乡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同时,城乡建设的标准和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地区过于注重现代化和高标准建设,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三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随着我省城镇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大量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向城市集聚,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下,状况虽有所好转,但短期内仍难以扭转农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另外由于部分农村产业特色不明显,农业生产受极端天气影响较大,导致我省尤其是皖北地区农村发展面临人才、资金等多重困境。

为此,建议:

以“三生融合”为理念,规划城乡建设。“三生融合”是指生态景观、生活景观和生产景观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基于“三生融合”理念,以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为例,通过延续乡土风貌、传承地域文化、开发旅游景观,打造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菊茶产业,同时,引入市文旅投资公司,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和人居环境整治,充分盘活闲置资源,打造“茗宿”项目,发展菊茶文化旅游,打造生态景观、生活景观、生产景观融合发展的美丽田园,为我省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效的示范支撑。

以“三产融合”为路径,释放城乡活力。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在望江、长丰、桐城等地形成了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借鉴肥西县紫蓬镇凭借毗邻合肥的区位优势,承接合肥经开区和高新区产业辐射和带动,做大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家电制造及配套产业,发展城郊都市农业;花岗镇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推动蔬菜种植和苗木花卉、生态农业发展;山南镇发展粮油、蚕桑、经果林等高效农业。让一产“接二连三”,衍生出更多效益,加快我省城乡融合进程。

以“三级联动”为机制,推进乡村融合。建立“城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对基础条件好的城镇或片区进行筛选,促进人口、土地、产业、资金等资源要素在“城区、镇区、乡村、景区、园区”联动作用下流动变化,以城、镇、村产业联动和差异发展,一镇一特和一村一品为重点,拓展三级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充分实现政府治理、市场调节、居民自治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国家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的战略背景下,我省应率先探索“三生融合”“三产融合”“三级联动”的未来城乡建设路径,逐步形成“城市引领、乡村振兴、全域共富”的城乡建设格局,为打造徽风皖韵和美乡村,谱写安徽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添柴助力。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韩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