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村建设以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采集对象。当前,我省在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建设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在推进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由于涉及部门和环节较多,除金融监管、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等部门外,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参与机制尚未健全。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较低。
二是信息采集更新难度较大。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且常住人口大量外出,依靠人工逐户采集信用信息耗时费力。对采集到的数量庞大的信息,缺乏统一的加工和处理标准,缺乏有效的定期维护更新机制,导致信息时效性降低。
三是农户信用信贷意识不足。农户对建立和培养自身信用、更新信用档案等事项缺乏正确认识。部分农户从事的种养业较为单一、经营习惯相对稳定,导致其扩大生产规模的潜力有限,申请贷款的意愿不强。
四是建设成果应用质效不高。目前,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主要依托各银行的农户信贷管理系统,缺乏专业平台或系统的支持,且尚未实现与农资团购、农机共享等生产场景的有效衔接,难以充分利用相关信息。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职能部门分工合作。以加强规划和标准建设为引领,构建“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的信用村建设组织机制。指导各地制定《信用村建设部门权责清单》,编制《信用村建设标准化操作手册(试行)》。结合农村乡土社会特点,系统开展指标完善、信息采集管理和信用评价等工作,强化“金融村官+乡镇干部”结对培训。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参与信用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提升职能部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推进信用数据有序共享。 加大皖事通与江淮大数据中心的对接力度,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服务平台”共享户籍、土地、社保等政务数据,推动税务、电力等垂直管理部门数据实现依法共享。整合县域涉农公共信用信息和“三农”信息等资源,导入分析农户土地确权流转、农产品交易、农业收入补贴等数据,构建“基础政务数据+生产经营数据”新模型。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规模种养业的应用,提升农业产出与信用关联数据实时采集精准度。完善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更新维护、查询使用等长效机制,确保信用数据安全流转。
三是强化农户信用意识培育。举办“整村授信”宣讲会、座谈会,将“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与整村授信有机结合,提升农户对授信政策、金融知识、致富信息的了解程度。组建村级信用自治委员会,吸纳乡贤参与信用评议,推行农户信用“三色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绿码(自动更新)、黄码(人工核查)、红码(重点监测)。完善农户信用修复机制,对因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可抗力导致违约的农户建立快速修复通道,对恶意违约的农户执行惩戒措施。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辅导,提高其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意识,发挥其对小农户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拓展信用成果场景应用。设立“农业信用修复基金”,为受疫病、灾害影响的农户提供信用担保补贴;推行“信用修复保险”,将极端气候风险纳入保险范畴,由政府给予保费补贴。在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咨询、农资购买、购物餐饮、医疗养老等领域,开展信用礼遇场景拓展行动,增强守信农户的获得感。开通“信用助农直播间”,对信用良好的农户提供流量扶持和佣金减免;建立“农产品信用追溯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生产者信用档案,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业保险保费浮动、生活服务优先供给、数字乡村资源分配等挂钩联动,以精细化手段推进信用村建设改革。
(作者为致公党安庆市委会张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