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位于华东腹地、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淮河横贯全省,拥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地形地貌多样、南北差异明显。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南北兼具的气候,为我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条件,孕育了大量富饶优质的农特物产,有着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国际名茶;砀山酥梨、怀远石榴、萧县葡萄等优质水果;符离集烧鸡、徽州臭鳜鱼、巢湖银鱼、八公山豆腐等知名食品……这也是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的基础资源和重要优势。
近年来,全省各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深挖“土特产”这座“金山”“富矿”,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日益成长为一个个乡村大产业,形成了地方产业链和特色品牌,产业规模稳定增长、产业效益稳步提高、联农带农成效明显。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如品类全而不优、品牌多而不亮、产业大而不强;对当地蕴含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价值挖掘不深,特色优势不明显;大多农产品仍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销售阶段,产业链延伸不够,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这与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省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立足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做好皖美“土特产”文章,把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建议重点推进五项工作。
一是优化规划布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研究制定“土特产”发展规划,完善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明确各地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优势产业。
二是挖掘本土特色。乡村产品产业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土特产”要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各地要重点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手工艺品和文化产业,实现“土味”与“特色”的有机结合。产品生产和加工要立足乡村当地,如作为安徽特色传统名菜宿州市符离集烧鸡,不仅要用本地养的鸡仔,也要在当地进行加工,要以“土生土产”保证产品风味和品质。
三是打造皖美品牌。“土特产”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公用品牌。要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加强市场营销宣传,与电商平台和大型超市合作,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市场影响很大的独有品种,要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土特产”市场影响力,引领品牌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对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特色农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等,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承保护利用,提升“土特产”品牌的文化内涵。
四是推进产业融合。打造全产业链条,推动“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共同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积极培育乡村民宿、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更多乡村从单一“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五是实现联农带农。联农带农机制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牵引。要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让农民更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加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引导,对下乡的资本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作者系中共潜山市委党校田存全 仰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