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保障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基层就医的获得感和感受度。
但也要看到,随着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卫生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以及人口迁徙流动、老龄化的影响,新旧问题叠加交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临新挑战,如人力资源不足、资源配置失衡、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监管督促不到位等。
为此,建议:
高位统筹推动。一是加强领导。压实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推动成立由卫健、医保、编制、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卫健工委,统筹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深做实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省级慢性病一体化管理试验区以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优化布局。根据服务人口数量及结构,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三是整合资源。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市域内公卫项目数据统一管理。四是强化监管。加强对规范医疗、执业资质、药品配送、医疗广告、合理用药、医疗收费、医保基金以及规范报销等检查,加大医疗美容、民营医疗机构监管。
优化完善机制。一是精准招引人才。有效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政策,订单式培养本土医务人员,填补急需岗位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空缺。二是鼓励用好人才。改革职称评聘,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适当提高乡镇卫生院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三是有效培养人才。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招生规模。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加大“西学中”人才的培养力度。
强化投入保障。一是实行“管用”医保。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门槛费、报销比例差距,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的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二是加强财政保障。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公益属性,细化补助方案,保障在岗村医药品零差率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运行补助经费、基本岗位津贴补助资金等发放到位。三是丰富药品供给。实施医共体或医联体内统一用药范围、网上采购、集中配送、药款支付和药事服务“五统一”管理,按需制定药品配备目录和乡村医疗机构必备目录,保障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用药需求。强化动态调整基本药物目录与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加强药品集采平台监管,加大对企业药品配送及时率、到位率的考核力度。四是推动科室建设。加强全科医学科、内外妇儿、康复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建设,重点补强儿科、呼吸科、口腔科、康复科。
推进资源下沉。一是加强医防融合。坚持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两手抓,探索人员、服务、管理、绩效、信息等“五融合”的整合型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防、治、管一体的融合服务。加大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可治病范围。二是推动“医疗+”联合。因地制宜将医疗服务与旅游、养生、健康、养老、康复等行业紧密融合发展,拓展基层医疗服务范围。三是推进资源下沉。鼓励多点执业,通过专家坐诊、带教、查房、巡诊等多种方式,推动医联体对口支援力度。四是强化激励考核。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加快完善绩效激励考核机制,激发医技人员提高医疗业务能力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权责机制、监管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的疾病愈后及诊疗护理分级标准。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民进安徽医科大学总支主委陶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