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生。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我国古代人将惊蛰分为三候,即一侯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
我国古代诗人对惊蛰节气很重视,纷纷作诗表达心声。著名的有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这两句诗描写了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家还没有来得及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忙碌就开始了;自从惊蛰之日过后,就起早摸黒地忙于农活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劳苦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之感。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拟古,仲春遘时雨》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是说一声春雷从东方响起,春天又从东方回来了。各种冬眠的垫虫,皆被这突如其来的春雷惊醒。窗外的草木沾了春雨后,枝枝叶叶纵横舒展,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关注之情。
惊蛰时节,我国民间有许多习俗流传下来,一曰: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二曰惊蛰吃梨,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雍正年间,晋商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三曰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四曰“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惊蛰节气中,蕴含着上接天时、下达人事的智慧。于天时来看,表现为什么样的花木、在什么样的时间开花结果,是不以花木的的意志为转移;于人事来看,什么样的准备、在什么样的时机心想事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春雷隐隐,犹如催促的鼓点,震醒了沉睡的大地,振奋昏沉的人心,也唤醒着人体的阳气,预示着生长的季节到了。
因此,若时机未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安心蛰伏——在蛰伏中,充实自己,等待时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懂得蛰伏和积蓄能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惊蛰过后,绵绵春雨即将连日而来,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惊蛰,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的季节。
惊蛰来了,我们安心期待,柳枝吐新绿,黄莺鸣叫,燕飞来,春暖花开!
(于有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