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重唱《巢湖好》
来源:王民生 2025-03-09 10:26:00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何怀光

“巢湖好,好(呀)好风光,水接云天白茫茫,(啊咿吔嗨),风帆飞越重重浪……”

2024年11月29日中午,当我看到《巢湖好》首唱者方金扣歌唱的视频时,立即转发朋友圈,并称“原汁原味,余音绕梁。赞美家乡,赞颂劳动,歌唱人民!新时代仍然需要这样的《巢湖好》。”视频播发和转发后,网友纷纷点赞,还有很多留言。

银山智人(原发者):这是烔炀唐平老师辗转提供的乡土文化视频,内容为方金扣老人现场演唱巢湖民歌代表作《巢湖好》。我试听并辨别了一下,发现老人家演唱的歌词与当下流行的竟然不一样,是原版、初版歌词、乡土声音,淳朴老人、当年歌曲、原声原人原歌。太难得了!

周代申(回应):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是民歌之本之魂。这是我们的一次排练视频。

陈琛:随着老人歌声飘扬,眼前浮现出巢湖晴空万里的好风光,浮现出渔民大获丰收的劳动场景。老一辈对党的感情纯粹,对美好生活感恩知足,值得我们好好体味。

方二妹:方奶奶的歌唱情绪里有一生生活在湖边的满足愉快,有渔樵耕读的诗意洒脱!

枫叶红了:一曲《巢湖好》,一世思乡情!方阿姨原汁原味的演唱,真是醉了我这个身在外乡的巢湖人,百听不厌啊!

一曲《巢湖好》唱了六十年,巢湖人无所不晓;但对首唱者方金扣知道的却并不多。当看到这个视频,见到在镇文化站简陋的房间,只有二胡笛子伴奏,却发出这空谷足音,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当即产生了去拜望方金扣老人的想法。于是,今年春节刚过,正月十六(2月13日)便有了这一次的沿湖“踏歌行”。

一、“三不会”的民间歌手

《巢湖好》的创作地是在巢湖市烔炀镇中李行政村南湖方一个滨湖小村庄,方金扣老人就是这个村的,她后来嫁到离这1公里远的同为一个行政村的二方自然村。

车行半岛大道,在烔炀、黄麓中间,向西拐进一条小道,不远处便是二方自然村。一眼看上去,村庄经过初步整治显得较为齐整,村巷历史风貌依存,房屋大多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红砖小瓦房。方金扣老人就住在村中一幢五间屋里。

老人家中等个儿,满头白发,脸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声音响亮,上身穿一件红色绒衣,清秀、干炼,一眼看上去就是家门口再熟悉不过的老奶奶。老人家知道我们的来意,于是,一落座,我们便很轻松地聊了起来。老人家说,她今年77虚岁,一天书未读。现在家里还有2亩田,经常下地干活。

“一个字不识?”这倒出乎我的意料。烔炀、黄麓一带,因为有张治中办的黄麓师范,当地老百姓识字率很高,想不到老人家竟是这个情况。

“那会简谱吗?”“不会。”老人家回答得倒也干脆。随行的镇文化站站长何华说,老奶奶不识字,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也不会乐器。“那就怪了,你怎么会是《巢湖好》的首唱者?”我不禁问道。老人慢慢道来,沉浸在对那个火红年代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是1964年初,中央文化工作队的李焕之、陆进等来到我们村搞宣传,还进行创作。我们村有个文化俱乐部,他们经常在那教唱歌,更多时候是在他们住的老屋和村头。我那时在生产队放牛,晚上也去学,跟着大孩子一起玩。

《巢湖好》写好后,练唱时要有领唱的,还要有号(hao)的,也就是打号号的,如啊咿吔嗨之类。找领唱时,李焕之让我们一个个试唱。我那时小,比一起来玩的要小两岁。我最后一个唱完,李焕之说,你这个小鬼喉咙有豪好,就请你领唱。于是,其他人就跟在后面号号了。说到这儿,老人发出爽朗的得意笑声,众人听后也发出会意的大笑。

“听说李焕之要带你去北京,这么好的事,为什么没去?”

“那时我小,十四五岁,又是个女孩子,父母亲舍不得。”老人家不忌讳,“更重要的是,我已箩窝配,订了婚事,如果去北京,未来婆家不放心,所以父母坚决反对去。”

“是这样啊!那箩窝配的是现在的老伴了?”

“是的,现在我们有三个儿女,五个孙子了。”老人一脸幸福地说道。

“儿孙满堂。”我又好奇地问,“你不识字,但你唱歌的时候吐字那么清晰,并且起承转合又那样流畅,过去唱过歌吗?这歌又是怎么唱会的?”

“没有唱过,没有基础,也没练过嗓子。口念心熟罢了。”

“那你可是‘三不’民间歌唱家了:不识字、不识简谱、不练嗓子。现在还唱歌吗,平常练不练嗓子?”

“平时只在家里哼哼。”老人家说。

二、砍掉的不只是一段词

“《巢湖好》有好几段,那你唱时能记得歌词吗?”我问道。

“当然。原来四段,我一直唱的就是这四段。”说到这儿,老人家似乎流露出了一丝不满,语调陡然提高,“现在新唱的,第三段挑湖靛被砍掉了。”

“挑湖靛?歌中有这词?”随行的一个年轻同志不解问道。

“是的,不好,应该再改过来。”我知道这个历史,便简要说给大家听。

1997年,在新录《巢湖好》MTV时,对原歌词进行了删减。画面虽然美了,但少了乡土气息,也剪掉了对蓝藻、湖靛的回忆,引发了巢湖治理中的一个争论:巢湖蓝藻是现在才有的。

更详细的记载,据黄大鹏同志撰文回忆是:1997年8月,巢湖市接到通知,央视摄制组将于9月下旬来巢拍摄《巢湖好》MTV,并言“为增强歌曲的时代感,可对歌词稍作修改。”

于是,巢湖市组织对歌词进行修改,提出在陆进原词的基础上,第一、二、四段歌词原封不动,将原来第三段后面两句“社员湖边挑湖靛,劳动歌声震天响”改为“农民湖边挥银镰,劳动歌声随风扬。”后几经修改定稿,最终“社员湖边挑湖靛,劳动歌声震天响”退出了《巢湖好》历史版本,形成了以下新版:

巢湖好,好风光,晴空万里鸟飞翔。渔民撒下千重网,万担鱼虾堆满舱。

巢湖好,好风光,两岸青山雾中藏。金谷银棉花果鲜,丰收的土地飘清香。

巢湖好,好风光,百里长堤柳成行。柳阴深处歌声起,声声动情赞家乡。

新版歌词多了风景,少了劳动场景,特别是“砍掉”挑湖靛这一段,带来了后来意想不到的对巢湖治理历史认知的潜在影响。

当年我在市政府分管巢湖综合治理时,有不少同志不明白蓝藻是怎么来的,也不知湖靛是何物,更无法想象沿湖群众撇湖靛、挑湖靛的劳动场景,少数人因而将这每年盛夏季节不期而至的湖泛现象,归责于当代人治湖的不努力。当我在八十年代末出版的《巢湖志》附录中看到陆进作词、李焕之作曲的《巢湖好》,第三段竟有“社员湖边挑湖靛”歌词,如获至宝。因此,每当介绍巢湖蓝藻、湖靛、湖泛时,便会引用这段歌词。可当人们要听《巢湖好》时,虽然曲调依然是动听的巢湖民歌,但“挑湖靛”不见了,被看似美丽的歌词所取代。二十多年下来,巢湖蓝藻的记忆就这样从外地人、本地年轻一代人的认知中移除了,留下了一段蓝藻历史虚无主义。

听我这么一说,老人家似乎找到了同道者,满意地对我点点头,“我一直就唱这四段。”“好,这个不土!”我赞许到。

三、小巷飞出劳动的歌

“那当时你家离李焕之住的地方远不远?”我问。“不远,就在一条巷子里。”老人说,“我家在西北头的水井旁,李焕之借住在东南头一户人家。因为李焕之等文化工作队来过,这条巷子后来就叫文化巷了。” “好,我们去看一看。”

据村史记载,南湖方村是由“腊鹅方”的烔炀河方言谐音改成的。南湖方方氏来自河南,最早落户巢湖西门,明末清初始迁徙到此。村子原来因为腌腊鹅而出名,曾用名腊鹅方、腊鹅坊,因口口相传有误,解放后改名为南河方。村子南临“沙涧河”,烔炀河方言“河、湖”不分,文革时期误登记,由此传开得名“南湖方”村。

南湖方村濒临巢湖北岸,坐落在烔黄交界的一处东西走向岗垄上,村民原先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巢湖。人口以方姓为主,有117户、400多人。近年来,随着李焕之陈列室、巢湖民歌展示馆、民歌研学课堂等陆续建成开放,村里常有人前来参观游览。

从二方村驱车向南不到10分钟,便到南湖方。这是一个十分整洁清爽而又富有文化特色的小村庄,大路小道纵横交错,池塘农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小花园小菜园被打理得精致有条,特别是村头巷尾音乐标识赏心悦目,南湖方村几乎成“音乐村”了。

站在村中间,可看到一条东南西北巷的石板路,这就是方金扣老人说的文化巷了。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湖面刮来的寒风,更感受到小巷在默默诉说着精彩历史。巷西一口古井闲置着,当年可是全村饮用水源,古井东边一个二层楼便是方金扣的娘家。

顺着石板路往东南方向走,《巢湖好》的歌声由远及近飘来,走到头便是李焕之的借居地,现在辟为《巢湖好》歌曲原创地纪念馆,也称为“李焕之陈列室”,那里完整展现了《巢湖好》的创作史。房边村头是一口清水塘,李焕之教少儿唱歌的雕塑栩栩如生地立在塘边一棵大树下。回首站在巷口,由东南向西北望去,我猛然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似乎看到濛濛春雨中,一个十四五岁梳着长辫子的乡村姑娘,正打着一把油纸伞,从家中轻盈地走来。但她并不是有“太息般的眼光”,更不是“结着愁怨”“独自彷徨”,而是哼着《巢湖好》动听的曲调,欢快地去听歌、唱歌;或许也是“提篮小卖”,去卖父兄刚打上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虾……这感觉是那样的久远,又是那样的淳香,它是巢湖渔家姑娘的渔舟唱晚,又像是电视剧《严凤英》主题歌里,乡村少女“山野的风”,一路飘荡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人陶醉,难以忘怀……

那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多么美好的社会主义建设火红年代。对《巢湖好》的创作,馆内资料中有李焕之的深情回忆:

农村的沸腾生活鼓舞着我要用歌曲去反映它、去歌颂它,同时我也想尽快地为农村的需要多创作一些歌曲。就在这种心情中,我写了下乡后的第一首歌曲《巢湖好》,这是在巢湖边的南湖方村写的。

我记得在到南湖方住下了没有几天,一天早上,我们工作队的队长陆进同志刚醒来,就坐在被窝里写开了,我还以为他在写什么公文稿件呢,可是当他写完以后交给我看,原来是一首歌词——确切地说是一首我们有着共同感受的诗篇,这正是我想要用歌声来表达的,也是社员们所要说的心里话。

我抽了一个短短的空隙跑到巢湖岸上,远望巢湖两岸层层山峦在雾中藏,周围一片片麦田里的绿苗迎着冬天的寒风在向我点头,村庄一缕缕炊烟在斜阳的余辉里飘荡,有几处池塘里在水光和倒影中游弋着三五成群的白鹅,小学生们刚刚放学走在回家的田埂上,愉快的歌声随着他们跳跃的步伐在田野上回响,这一片迷人的影象,使人也顾不得寒风吹动我手中的纸片,旋律就从我心里流向笔尖,不知不觉中我写下了《巢湖好》的初稿。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千真万确的普遍真理,也只有在深入生活、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向群众学习当中,才深刻地体会到伟人教导的深刻含义。

李焕之(1919年1月12日—2000年3月19日),出生于香港,原籍福建晋江。中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创作的《春节组曲》成为中国春晚必演曲目;《社会主义好》,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思想和成长;受命为《国歌》编配管弦乐总谱。李焕之与南湖方结缘,并且留下与《太湖美》《洪湖水浪打打》《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相媲美的大湖飞歌,这是巢湖、南湖方何等的幸事!

四、歌声飘过六十年经典盼回归

《巢湖好》是巢湖民歌的代名作。在村北有一个“巢湖民歌展示馆”,详尽展示了巢湖民歌史。附近还有一个“民歌研学课堂”,经常有民歌爱好者、村民来此演唱。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相传中国最早的一首民歌“候人兮猗”便出自于巢北司集,为大禹的妻子涂山女所写。大禹为了治水,与涂山女新婚四天就踏上了治水的征程,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女非常思念大禹,于是就派自己的侍女在大禹途经的路边上,依石而歌“候人兮猗!”(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

巢湖民歌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红高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若问歌儿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箩。”巢湖民歌历史上很有影响。1958年,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还在巢湖市司集(也就是涂山女出生地)召开过全国社会主义歌咏现场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复苏红火过,推动全省形成“南歌北舞”的局面。2006年巢湖民歌被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巢湖民歌数量众多。目前,仅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的就有1000多首原始民歌,其中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

巢湖民歌来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号子、山歌、秧歌、渔歌、小调、风俗歌曲等多种体裁;有独唱、合唱、门歌、灯歌等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声腔品味兼有荆楚激越昂扬之风和吴越婉约妩媚之韵,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与特色,大都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望风采柳”,因时因地、即景吟唱。《巢湖好》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据中李村原支部书记方厚恩同志回忆:一天下午,李焕之把一群孩童叫过来,把他刚刚写好的《巢湖好》歌曲,唱给这群孩子听。大家听后都说很像巢湖这里的秧歌,也像这里的山歌。李焕之笑笑说:“对了,这就是烔炀的秧歌和山歌改编的。烔炀秧歌旋律优美,山歌高昂明亮,富有地方特色,把他们结合在一起,既能表现田园的优美,也能体现巢湖滔滔的湖水和翠绿的青山。”

在民歌传唱过程中,涌现了一代代、一批批民歌手。据介绍,解放后,巢湖民歌有四代传人,方金扣是第二代。《巢湖好》也有三代传唱,方是首唱者;国家级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将这首歌发扬光大;1998年,皖籍年轻歌唱家斯兰借助央视传播媒介,将《巢湖好》唱响大江南北,而今,巢湖学院副教授陈茜则又是新的传唱人。“巢湖民歌展示馆”中有一本2013年9月编的《烔炀镇南湖方村民诗歌集》,上面记载当地群众的民歌创作。

其一 劳动竞赛(男女对山歌)

女唱:满岗麦苗青又青 哥子们除草要小心

一人锄掉一棵苗 全村少收几百斤

男唱:大姐说话我听清 我们锄草最留神

保证不锄一棵苗 坚决不留草一根

其二 夫妻就要一条心

我唱山歌你来听 哥子听我表心情

咱们都是穷孩子 二人本是苦中生

自从来了共产党 翻身之后结了婚

家庭和睦夫妻好 黄土也能变成金

同心同德搞生产 建设咱们新农村

歌声飘过六十年,去年12月5日,李焕之的长子、76岁的国家一级录音师李大康和斯兰,专程从北京来到南湖方,循着歌声,追寻先辈足迹。李大康带来了李焕之当年大量的照片资料,还带来了9月1日官方发布的《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在这版曲谱上,“配器:李焕之”被郑重地标注在田汉、聂耳的正下方。

看到展示在陈列室里的红色封面内的曲谱,不仅让我更多了解李焕之的杰出音乐成就,还联想到对《巢湖好》歌词的修改。熟悉《国歌》历史的都知道,《国歌》歌词也曾改过,后又恢复;现在又有了《国歌法》,还有标准演奏曲谱的发布。这反映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巢湖好》何尝不能如此?越是历史的,越久越醇越有价值。

傍晚,我们来到村口,仔细观摩李焕之教孩子们唱歌的群雕。此时,宁静的村庄,三五个人正陆续暮归。一位老奶奶从家里走来,又主动给我们讲述了过去的那段历史。临别,我问老人家,《巢湖好》歌词不动,里面还有挑湖靛的词,土不土,好不好?

老人家说,不土,好!

回家后,找到《巢湖好》原歌词,感觉果然很好,似可不改。现录于后,以求教于大方:

巢湖好,好风光,水接云天白茫茫,风帆飞越重重浪,运粮运肥日夜忙。

巢湖好,好风光,晴空万里鸟飞翔,渔民撒下千重网,万顷波涛伴歌唱。

巢湖好,好风光,沿岸青山雾中藏,社员湖边挑湖靛,劳动歌声震天响。

巢湖好,好风光,日出东方闪金光,幸福生活哪里来?永远不忘共产党。

(王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