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强化社区基层党员宗旨意识,通过教育培训、经验分享等方式,持续增强各治理主体对精细化治理的认同感,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统一的社区建设文化,构建共同价值观,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
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全省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理念滞后、队伍薄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治理理念尚未完全转变。一是缺乏多元协同治理的意识。当前,社区治理仍然以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作为自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活动较少,主观能动性较低。二是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社区工作者更加注重上级考核指标的完成度,在工作开展中,治理目标与满足居民切身利益诉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空档”,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居民的满意度。
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一是民意反馈回应机制尚不完善。社区治理过程中,部分社区的治理权力全部或者绝大部分掌握在社区干部等少数人手中,导致出现信息不畅通等问题,民意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回应。二是缺乏有效监督制度。社区治理的有效性需要依靠制度的保障,部分社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治理效能无法保证,可能产生违法和腐败等问题。
社区人才队伍较为薄弱。一是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当前,城市社区治理越来越精细化,工作任务繁重,但社区工作人员待遇较低,就业群体较少且不稳定;二是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社区工作者由志愿者或者兼职人员担任,缺乏有关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受限。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出几点建议:
转变社区治理理念。一是构建多元互动关系,树立多元合作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经验分享等方式,持续增强各治理主体对精细化治理的认同感,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统一的社区建设文化,构建共同价值观,培育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为精细化治理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契合公众需求,强化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加强社区党员培训,强化社区基层党员宗旨意识,同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社区工作成效的考核评定标准,不断提升社区服务供给的精细化水平,进而提升公众满意度。
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一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探索听证会、恳谈会、辩论会等现场直播形式,便于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不断扩大公众的知情权。二是健全民意反馈回应机制。提供多样化的反馈渠道,在保留意见箱、信访办公室等传统方式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如建立专门网站或应用程序,让民众能够方便地提交意见建议。利用多种形式及时答复,对于不属于职权范围内的合理建议,做好沟通解释和后续引导。探索建立民意民智吸收反馈指标体系,通过智能化手段对群众的参与率和采纳率加以计算、分析,促进决策民主化。三是完善社区治理监督机制。成立监督机构,加强对社区治理程序和结果的监督与管理,吸纳法律顾问、“红色物业”、政法干警等力量形成一支专群结合的服务队,深入推进组织下沉,推动形成“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壮大人才队伍。畅通青年人才入党绿色通道,引进或者选派优秀的、有经验的人才参与社区工作,增强社区队伍活力。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优质人才积极投身社区治理工作,盘活人才队伍“一池春水”。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深造机会,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实现社区人才理论、技能、经验、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确保薪酬水平与工作强度相匹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经济待遇,并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奖励机制,激发队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畅通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明确晋升条件和程序,设立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机制,让社区工作者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性。
(民进安徽省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