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的有关思考
来源:民建合肥市委 2025-03-18 11:35:01 责编:毛学农 王悦

中心城区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地理范围的城市区域,通常包括城镇主城区及其邻近的功能组团,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和现代化的先行者,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十五”末以来,随着城市扁平化发展,全市空间发展战略重心西向、南向转移,部分中心城区原有的区位优势、先发优势、资源优势及人口红利、政策红利等趋于弱化,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高端生产要素外流、教育和医疗等优质资源稀释、老龄化程度加剧等问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定位边缘化、产业“空心”化和发展活力持续衰退的被动局面。强化市级统筹,加大规划和政策引导,纾解中心城区困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中心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制约尚难破解。中心城区曾是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在早期引领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寸土寸金的狭小面积经历了土地的高强度开发,资源承载力已几近上限,空间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拓展。特别是省市行政中心陆续迁移、地处水源保护区的庐阳区以及传统老工业基地所在的瑶海区,空间发展不足问题首当其冲。从庐阳区来看,庐阳辖区总面积137.6平方公里,其中两大水库和水源保护地一二级保护区占比超一半,可用建设用地仅11平方公里,不足蜀山、包河的二分之一。从瑶海区来看,产业用地占比仅13%左右,城市建成区面积占比约83%,开发程度较高,城市更新任务重,腾退的土地需优先补充老城区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历史欠账,可供经营性用地较少。此外,因部分行政职能实行垂直管理,中心城区在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缺乏自主权。

(二)基础设施日趋老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楼宇、厂房、住宅小区、主街外立面、道路等面临“集体老化”,电梯、停车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发展的竞争力和内生动力不足。例如,庐阳区楼宇起步较早,辖区超万方重点商务楼宇就达72座,但九成楼宇建成已达十年以上,老旧楼宇因产权分散、规划设计标准低、物业不健全等问题,改造面临启动难、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瑶海区也面临着老旧小区、老厂房、老工厂生活区“三多”问题,尚有35个待改造的城中村,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

(三)优质资源持续外迁。随着城市功能在地理上的不断延展,中心城区在政策扶持和要素配给上逐步缺乏优势。以庐阳区为例,随着省市行政中心位移,教育、医疗、产业等大量优质资源追随外迁已成常态。特别是重点企业外迁现象严重。再看瑶海区,随着合肥市历次区划调整,一大批重点企业相继搬离瑶海区。与此同时,中心城区面临着税源流失、财税分成少、退税任务重等压力。

(四)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中心城区传统产业“船大难掉头”、新兴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缺失环节较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例如瑶海区2023年建筑业增加值225.4亿元,占二产增加值比重达90.8%,占GDP比重的29.6%,而战新企业仅8家,产值8.4亿元,占全市比重仅0.1%,缺少带动性的头部企业;“四上”企业共785家、占全市比重仅为7.6%,至今无上市公司,且产业承接能力不足,无国家级创新平台,是全市唯一没有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县区。庐阳区金融、建筑业、商贸业稳居GDP三大支撑行业,而光电与仪器仪表、软件与信息技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2023年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仅106亿元。

二、有关建议

(一)巩固中心城区“名气”,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定位。顺应城市产业发展趋势,找准深化中心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从全市高度,构建精细化、高质量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和方向,实现错位发展。进一步明确庐阳区作为全省高端商贸总部和国际消费中心地位,聚焦未来大科学城建设,将庐阳定位为“塔尖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承载区。设立并发挥合肥市暨瑶海区工业文明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全面梳理、整合瑶海老工业区有机更新“家底”,编制更新改造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系统性考虑重点更新片区的规划,实现产业发展、交通网络、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景观风貌一体化发展。借鉴武汉经验,按照“能放尽放、应放尽放”原则,适时探索将规划土地业务市级审批权限下放,由区级承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租赁、协议等职能,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规划意见到竣工验收的全链条行政审批提速增效。

(二)汇聚中心城区“财气”,在重大牵引性项目上予以支持。按照“抓关键、强带动、促破题”的原则,发挥重大项目主引擎作用,将符合产业定位的招商项目优先引入中心城区,推动产业错位发展、破题发力。进一步巩固中心城区在商贸领域的先发优势,充分发挥商圈成熟、地段核心、历史文化地标众多、业态多重的聚合效应,整合银泰三期、建工集团等长江路沿线优质地块,优先将高端商贸和知名跨国贸易企业引入,打造城市新地标、商贸新名片、发展新引擎,实现与商贸配套相对不足、但空间资源较为丰富的其他城区优先发展的商业综合体、盒子经济错位发展。针对已搬迁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遗留的载体平台,引导这类总部型金融机构将轻资产运营、空间需求不大的新金融、新产业、新业态优先落户中心城区,实现与滨湖金融小镇等错位发展。聚焦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就近转化落地,推动智能传感器、光电与仪器仪表、聚变能源等项目集聚发展;围绕深空实验室建设,明确将深空探测、商业航空等产业布局在未来大科学城片区,形成与包河区低空经济相呼应。进一步明确瑶海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着重在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及氢能、人形机器人等潜力产业上倾斜资源和布局重大项目。

(三)增强中心城区“底气”,强化对转型发展的要素保障。加快省市机关单位搬迁后闲置资产的移交,推动文旅新地标打造。支持瑶海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瑶海尽快协同庐江县、六安市金安区完成省级开发区申报,探索“总部+生产基地”,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机制,提升产业承载能力;聚焦庐阳经开区“二次创业”,针对庐阳北部路网不畅、产业环境不佳等问题,加快低效用地清理,推动天水路下穿大房郢水库和北二环西延下穿董铺水库,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从市级层面出台智能传感器等政府引导基金,推动中试、封装、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虹吸效应,加快打造合肥国际传感智造港。围绕未来大科学城建设,将科学岛管理权限回归庐阳,解决管办分离问题;针对未来大科学城成果转化和服务配套空间不足问题,适时开展行政区划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四)恢复中心城区“人气”,推动优质基础教育回归主城。从多年积淀的基础教育优势和做有底蕴的教育初心使命出发,在九中四牌楼校区顺利回归的基础上,推动师范附小以及46中、一中、四中等老牌名校以“精品走读制学校”恢复办学,持续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名校倍增行动,发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新三名”工程放大优质资源效应,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激发老校区教育新活力,增加中心城区人气和内生动力;加快45中等义务教育名校向未来大科学城布局,满足高端人才发展需求;聚焦科学家小镇、中科大天都校区等建设,加快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五)守住中心城区“烟火气”,加快老城保护更新。聚焦“合肥之根、庐州文脉”的承载地,深入实施老城保护更新,提级开展建工地块、人民广场、省委省政府地块改造,通过市级专班牵头、片区总体规划、高标准定位、专项基金和超长期贷款支持等方式,解决体制机制、规划权限等瓶颈障碍及资金、人才保障问题,推动形成高端商业地标;加快推动简政放权,进一步下放步行街等商圈核心地段店招标牌设施设置、公共区域等城市管理权限,提高区级自主权和更新改造效率。在传承工业记忆的前提下,重塑瑶海26万平方米老工业厂房和6.3公里长轨道等工业遗产活力,留住工业乡愁,促进区域文化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