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芜湖浸润在长江水雾中,鸠江套北的油菜花海翻涌碎金,滨江公园晨跑的足音惊起掠水的江鸥,渡轮犁开江面碧波,绿道骑行者的衣角卷起半城山水,工业遗存与千年文脉在湿润的春风里悄然发芽。
百年船坞启新章
镜湖老船厂,承载着芜湖百年的工业记忆。自创立之初,它便以蓬勃之姿开启了芜湖现代造船工业的崭新篇章。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机器轰鸣,火花四溅,一艘艘坚固的船只从这里驶向广阔的海洋,见证着芜湖航运事业的繁荣发展。
如今,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镜湖老船厂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蜕变。“改造项目规划总体量庞大,旨在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住宅、休闲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芜湖滨江文旅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方友介绍。
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完整保留了船厂主体建筑群。锈红色的钢架结构、斑驳的混凝土墙体与新建的玻璃幕墙形成时空对话。原船体车间改造成工业美学馆,馆外绿意葱茏,造船遗留下来的机械零件做成了工业雕塑,展现了现代与历史的对话;馆内环境优雅,里面摆满了特色的工艺品,入口设计了300平方米展厅,文化功能初显。
老船厂车间改造为“秀”场,乐队现场演出吸引众多乐迷。
园区内还保留了两台30米高的门式起重机,成为市民拍照打卡的特色景观。“我们把原先锈迹斑斑的车间或厂地变成一个灿烂的、更具演绎性的场所。”王友方表示,老船厂改造开放以来,邀请乐队举办了多次现场等演出,综合吸引游客超八万人次。
近些年,芜湖造船业在世界舞台上精彩起舞,而百年老船厂旧工业遗址也正在新时代下呈现无限可能。这座曾托举江城驶向大江大海的工业丰碑,正以文化地标的新姿态,继续谱写城市更新的时代乐章。
百年海关鸣新声
春天的芜湖滨江公园,江风携着水汽掠过始建于1877年的老海关钟楼。这座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美学的长江文化地标,在完成保护性修缮后,将作为芜湖近代史主题馆向公众开放。斑驳的砖红色外墙与粼粼江波相映,见证着芜湖开埠通商的沧桑巨变。
滨江公园芜湖老海关旧址。
如今,老芜湖海关旧址虽已不再履行相关职能,但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楼上展厅内,百余件文物串联起近代芜湖作为“长江巨埠”的辉煌历史。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芜湖海关旧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实物见证,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同时,它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保护和利用好老芜湖海关旧址,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还能为芜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周末的钟楼广场上,身着旗袍在江边拍照的市民周女士感慨:“小时候常听外公讲海关大钟的故事,现在带着孙女来参观,我也给她说旧年的故事。”
暮色中的钟楼亮起暖金色灯光,江轮汽笛声与钟声在暮春的空气中交织。这座曾见证“芜湖制造”走向世界的建筑,如今正以文化地标的新身份,继续聆听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的澎湃潮音。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