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保障。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产教融合则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才供给矛盾日益凸显,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成为当下关注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产教融合取得出色成绩,但根据最近一项全省服务战新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问卷调查,产教融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
一是专业设置和课程更新滞后。跨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新仍显不足,难以适应产业需求的快速变化。
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尽管不少高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但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特别是在共同编写教材和企业专家授课方面,企业积极性不高,缺乏尝试和实质性参与。
三是教学实践与产业对接不足。教学实践经验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和岗位有限,企业共同研发与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仍显不足。
此外,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学生对战新产业认知不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了解一般。
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设置与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学科设立,定期评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特别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更新较快的领域,应探索模块化、灵活更新的教材,提升行业适用性。深化专业设置改革,针对就业市场形势,为专业学生开辟通道。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环节。高校不仅要与地方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要与国内知名大厂合作,围绕重点行业领域专技和技能人才培养展开协作,深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差异化互补性发展。
三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在跨产业协同创新上,通过技术共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高校应通过增强实践教学,鼓励企业家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邀请技术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创新实践环节,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实验,同时,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四是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高校应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强化就业导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邀请行业专家解读市场趋势、技术前沿和政策导向,增强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五是强化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宣传。高校应定期举办产业发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政策制定者分享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帮助师生深入了解产业变革。学校还应加强产业知识的普及,不定期开展校园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宣讲活动,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景和潜力,提升学生对这些行业的关注度与兴趣,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留皖就业率。
(作者林斐系省政协委员、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