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省托管机构规范化管理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4-23 11:33:36 责编:周晓东 刘鹤

托管机构是指受监护人委托,为中小学生在校外提供接送、看护、休息等服务的经营主体,有的还从事餐饮、教育培训甚至住宿等。托管机构作为面向中小学生特殊群体的服务行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学生无人接送、无人看护、无人辅导作业等困难。

从全省调研看,托管机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存在散、乱、弱等问题。部分托管机构存在硬件条件差、活动空间小,从业人员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消防不达标、卫生、安全条件不尽人意等问题。当前托管工作现状如下:

一是社会有切实需求。我省托管机构主要服务群体以小学生为主。目前全省各学校下午课后延时服务一般不超过17:00,而家长下班时间多为17:30-18:00,造成即使学校有延时服务,家长依然无法接送学生现象。另外,部分家长辅导学生作业能力不够,希望托管机构代为辅导学生作业。

二是门槛较低,业务界定难。目前,我省对托管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无专门的法律法规规定。对托管机构设置的场地标准、从业人员资格、公共卫生、消防住宿、食品安全等没有具体规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托管机构提供的辅导作业、午休、餐饮等服务如何界定、管理都存在争议。

三是协同不足,隐患颇多。在教育“双减”政策开展前,托管机构一般按照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各部门均有明确的职责任务,易形成工作合力。教育“双减”后,托管机构不再被认定为培训机构,导致部门监管职责不清,造成上面部门管不到、下面基层无人管现象。

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校内校外治理相结合,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引导托管机构健康发展。

为此,建议:

一、以学校为主体降低托管服务需求。一是有效解决学生放学后的延时服务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弹性课后延时服务机制,在现有课后延时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弹性时间调整。支持学校加强同校外托管机构合作,采取招投标方式,选取有资质的托管机构为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二是有效解决学校和老师开展延时服务动力不足问题。采取政府统一定价方式,允许学校开展延时服务收取一定费用,用于购买相关设备、向从事延时服务的老师发放津补贴,让学校和老师成为中小学生托管服务的主阵地和主力军。

二、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托管机构性质。省级层面出台行业准入管理规定,明确标准和职责,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让校外托管行业规范发展有依据。一是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校外托管机构行业标准和规范。明确经营场地、从业人员、服务范围等要求,建立消防安全、房屋质量安全、公共治安安全、食源性传染性疾病监测、食品安全等制度,实施行业许可或备案管理。二是建立白名单管理制度。对于经过许可或备案管理的托管机构,由教育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并督促学校引导学生家长选择纳入白名单管理的托管机构。三是建立市场准入环节的“证前指导”服务机制。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推行跨部门“证前指导”服务,在托管机构申请办理证照时,相关部门可集中开展上门指导服务,引导其规范、便捷、高效准入。

三、强化监管,清理违规经营。由教育部门牵头开展专项整治,提升托管机构日常监管水平,确保托管机构符合消防、建筑、公共卫生、住宿、食品等安全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不定期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引导家长将学生放在合规经营的托管机构,形成良性管理机制。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民盟蚌埠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王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