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刘玉岭:力促我省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升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5-02 09:47:05 责编:毛学农 王悦

 近年来,我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宿州陆续获批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城市,为推动我省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就目前发展来看,我省物流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但枢纽功能尚未完全释放。我省地处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交汇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合肥、芜湖、蚌埠、宿州等枢纽城市已形成“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络,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但物流枢纽中心多式联运仍衔接不畅,枢纽功能并未充分发挥,部分物流园区智能化水平低,皖北、皖西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物流枢纽经济区。

 二是政策红利叠加,但区域协同存在壁垒。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安徽定位为重要节点,叠加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支持,我省在供应链布局、产业转移承接中占据先机,但省内城市间分工协作不足,与长三角其他枢纽(如上海、宁波)的联动机制不完善,跨区域通关、数据共享效率还有待提高。

 三是物流产业需求旺盛,但物流与产业融合度不足。我省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家电等制造业快速发展,制造业发展亟须高效物流体系支撑产业链协同。但我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仍较低,物流服务缺乏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联动效应不明显。

 为此,建议:  一、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物流体系。推动合肥与芜湖、蚌埠、宿州等物流枢纽城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和应急物流中心,推广云仓、前置仓、无人仓、智能分拣、区块链溯源技术,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物流枢纽经济圈。同时,在皖北、皖南、皖西等区域布局建设区域性物流分拨中心。

 二、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大物流+大产业”生态圈。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绿色农产品等产业集群,发展“物流+供应链”服务,鼓励物流企业嵌入制造业全链条,为制造业提供定制化、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效率。依托我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砀山酥梨、六安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物流“出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赋能乡村振兴。

 三、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我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仓储设施,推广无人配送车、无人机等智能配送设备,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推动物流设施、设备、信息等领域的标准化,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

 四、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物流合作,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共建长三角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动合肥与上海洋山港“联动接卸”,芜湖港与宁波港“江海直达”常态化,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联动等。依托中欧班列、合肥国际航空港等国际物流通道,加密合肥中欧班列线路,争取设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拓展我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合作。建设跨境电商物流枢纽,破除行政壁垒,建立皖苏浙沪物流协同机制,统一跨省通行政策,试点“长三角物流绿卡”,推动我省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宿州市立医院科研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