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大体系”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5-13 14:49:02 责编:周晓东 刘鹤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皖北全面振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城乡融合发展成效卓然。但我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为此,建议:

一要突出乡村价值,构建城市、特色小镇、乡村统筹布局与高效分工的城乡空间融合体系。依托合肥、阜阳都市圈,以县域为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四新”农业技术示范基地、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基地,铸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科技内核与产业引擎。以沿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城市带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专业镇、特色小镇等载体,打造城乡产业共融、生态共建、生活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驿站”和“通道”。以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和皖南文化绿色城镇联动区为重点,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文旅融合基地,凸显乡村衣食之源、社区之根、生态之本、文化之魂等多元价值,打造三生兼顾、农文旅融合的和美乡村,构建“都市圈+城市带+特色小镇+和美乡村”的城乡空间融合体系。

二要突出双向流动,构建共通、共享、共荣的城乡要素融合体系。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为载体,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小院、试验站、星创天地等平台,创新人才引进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人才、项目“三下乡”。构建以乡村治理人才和乡村企业家为头雁,以乡创人才、科技人才、非遗人才为雁阵的“五才并育”机制,推动企业家、乡贤、返乡青年、志愿者“四进村”。借鉴金寨县农村闲置农房和建设用地盘活经验,推广盘活+房屋租赁(入市、入股、有偿退出)模式,构建城市现代要素下乡、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双向奔赴”的城乡要素融合体系。

三要突出因地制宜,构建多元、灵活、高效的城乡产业融合体系。依托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行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提升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升为核心,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产业链延伸、内部融合、多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多业态复合、产城融合等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加工+科技+电商+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以城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为引领、以特色小镇为支撑、以和美乡村为基石的城乡产业融合体系。

四要突出双向升级,构建高端、多元、个性化的城乡消费融合体系。以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直播电商、在线文娱、数字消费等新业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兴农、数惠民生发展机制。推广黄山市“五微行动”(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经验,培育森林、山场、河湖、湿地、稻田、草地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发展康养农业、景观农业,开发养眼、养肺、养心、养神的乡村休闲产品,推动消费需求由“好产品”向“好山、好水、好空气、好文化”转变,构建乡村居民数字消费需求、城市居民乡村文化生态需求双向升级的城乡消费融合体系。

五要突出公平公正,构建均等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融合政策体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接续与均等化融入,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自愿有偿退出的激励机制。持续推进乡村教师“县管校聘”、教师城乡轮岗交流等机制,推广集团化办学、学校结对帮扶、“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组团输出等模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慧医疗平台、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基层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标、并轨,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 张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