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安徽手造”工程 振兴传统手工艺
来源:芜湖市政协 2025-05-14 15:16:47 责编:周晓东

“手造”是建立在非遗和传统技艺基础上经创意转化而成的作品。近年来,我省依托徽州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手工艺振兴纳入文化强省战略,形成了芜湖铁画、黄山徽雕、徽墨、宣纸、铜陵白姜、竹编等特色手工艺产业集群。然而,我省手工艺产业发展仍面临四大瓶颈:

一是政策协同不足,保障不到位。尽管省级层面出台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等政策,但地方配套措施尚未精准对接手工艺产业需求。手造产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也较为有限。

二是生产模式单一,产业化水平低。目前,我省多数企业采用家庭小作坊生产模式,效率与质量把控不佳,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脱节,规模效应难以达成。据统计,全省手工艺家庭作坊数量超过1.3万家,占全省手工艺生产单位的85%以上,产业化升级空间巨大。

三是传承人老龄化,人才断层严重。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参与意愿不足,传统手艺漫长的学习过程和相对较低的经济回报让他们望而却步,部分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储备严重不足。

四是市场拓展乏力,品牌传播受限。产品创新滞后,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不足,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较弱,产销渠道相对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

实施“安徽手造”工程,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创新创意,培育发展手造产业,为文化“两创”引来源头活水,这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传承徽州文化根脉,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文动力的重要路径。

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保障力度。将“安徽手造”纳入《安徽省“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对接绿色制造、数字化转型方向。各市编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品牌培育、技术升级等量化指标,统筹文旅、人社、商务、农业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手造资源、手造项目、手造人才等数据库,命名手造技艺传承人。给予手造企业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设立市级手造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手造企业申报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项目,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

二、推动集群发展,融入科技元素。培育本地手造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手造产业园区或特色街区。依托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的数字化优势,规划手工艺智造园区,遴选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示范,引入3D打印、AI设计等先进技术,开发融合AR/VR技术的非遗体验产品,推动手工艺产品标准化、智能化生产,使传统“老手艺”焕发时代“新生命”。

三、构建人才梯队,激活创新动能。各市与本地职业院校、高校深度合作,推广“现代学徒制”,增设手工艺设计、非遗管理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目标,并纳入人才政策支持范围。如芜湖可联合安徽工程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培养人才,将铁画人才纳入芜湖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健全人才引育机制,破解传承断层难题。提高传承人补助标准,支持其开设工作室并带徒授艺,符合条件的纳入“江淮杰出工匠”等评选。

四、激活市场潜力,增强品牌影响。推行“直播+定制”模式,对接抖音、快手、京东等平台,开设“安徽手造旗舰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拓展跨境贸易,结合省委“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要求,开发以“手造”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在各大景区嵌入手工艺体验工坊,打造“手造特色乡村”,联动长三角文旅联盟推广,提升品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