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协同推进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
来源:淮南市政协 2025-05-19 17:05:47 责编:毛学农 王悦

淮南市自然山水兼备、历史遗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发展楚汉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凭借“一古城”(寿县城)、“一名山”(八公山)、“一大墓”(武王墩楚王陵)、“一碗汤”(淮南牛肉汤)、“一块豆腐”(豆腐发源地)成功出圈,同时拥有“成语典故之城”“二十四节气之城”“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三块金字招牌。还有孙叔敖主持兴建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以及“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陵园。

现已建成楚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馆、淮南子文化园等一批楚汉文化设施,即将建设的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因其考古规模等级之高、出土文物之多,引起广泛关注。安徽楚文化研究院、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院两家专门研究机构分别挂牌成立。淮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高品质旅游城市”,着力推动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但多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楚汉文旅资源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步子慢、块头小,收效不大,特别是当前面临三块短板急需弥补。

一是缺乏“大项目”支撑驱动。淮南楚汉文旅资源主要分布在下辖的一县三区,景区景点分散,呈小而散、碎片化状态。除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外,其他项目体量小、后劲不足,聚拢不了人气,游客流量有限,缺少真正具有带动力、震撼力的大项目,难以打开局面,难以持续发展,难以做大做强。

二是缺乏“大手笔”文创产品。淮南楚汉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创产品不足,导致文化遗产特色不够鲜明,历史题材演绎不够充分,景区景点文化与旅游要素融合深度不足,“有景无文”“有文无景”情况较为突出。运用现代先进传播方式展示手段较少,沉浸式体验项目难得一见,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大型文创演艺作品不多,游客观感不佳,难以驻足品味和消费。

三是缺乏“大平台”宣介推广。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外界对淮南的印象仍停留在过去的煤城,对这座城市如今的转型发展、蕴藏的山水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因重视程度不够,淮南楚汉历史文化发掘整理宣传阐释力量薄弱,相关学者人才难得且分散各地,同时缺少受众和传播渠道,以致诸多“楚风汉韵”文化元素“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央媒直播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才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游客打卡地。

为此,建议:

一、协力推进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调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后续考古发掘、场馆文物布展等具体问题,按照《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规划(2023-2027)》,争取五年内建成4A级特色旅游景区,为构建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寿县古城—八公山风景区这一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提供强力支撑,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打造成华东地区文旅融合新地标。

二、指导策划一批楚汉文化文创精品。引导相关企业充分利用淮南楚汉文化资源,开发设计高水平文创产品,以沉浸式演艺、夜游、展览、街区等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以影视形式讲好历史故事,以实物形态活化文化遗产,以实景演出增强旅游体验。培育楚汉文化研学基地,不断增加研学产品供给,满足中小学生研学市场需求。选择出土楚汉文物中的精品,按原型仿制或通过包装设计制作特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购。

三、组织搭建系列宣介推广平台。利用央视和安徽影视媒体,通过直播或系列讲座,充分展示淮南楚汉历史足迹与文化脉络,讲述这里独特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神话传说等,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增强历史文化感染力,提升我省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搭载省级文旅宣传推介矩阵,持续推出相关宣传网页、抖音、短视频、网红直播或现场展示,亮出淮南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特色景点、项目,提高知名度、美誉度,逐渐形成知名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旅客前往观赏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