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近年来高度重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是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自 2019年起,连续5年出台《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改革与优化。2024年实施的《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多年来合肥在营商环境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从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支持保护、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多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此外,全面清理违背公平竞争、不平等对待企业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政策文件。
其次是执法创新服务。积极推进“综合查一次”高效柔性执法,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建立行政处罚“三书同达”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又给予了企业一定的容错空间,有助于企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成长。
合肥积极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解决。为此,建议:
一、构建全方位政策执行优化体系。一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政策执行中的职责,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壁垒。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矛盾与问题,确保政策能够精准落地,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下宣讲会等多元渠道,将政策信息精准传递给企业,同时定期举办政策答疑会,为企业详细讲解申报流程和条件。
二、加大执法监管规范化建设力度。首先,要规范执法标准,制定详细的执法细则,明确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尺度,合理压缩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空间,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统一性。其次,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打造全市统一的执法信息平台,实现执法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智能分析,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
三、完善纠纷化解机制。优化诉讼流程,简化程序,设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案件进行优先审理、快速执行,缩短企业维权周期。同时,提升调解和仲裁机构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加强对调解、仲裁人员的专业培训,引入行业专家参与纠纷解决,提高调解工作的专业性。推动建立调解、仲裁、诉讼之间的无缝衔接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四、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优质化均衡化。加大对县域地区法律服务资源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律师事务所和专业法律人才向县域地区流动,设立法律服务站点,为当地企业提供便捷服务。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聚焦新兴产业领域,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合规等高端法律服务,满足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系民盟合肥科技综合支部盟员,合肥安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