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27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资政会上,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共商创新发展。现辑录要点如下(按发言顺序):
以基础研究机制改革
让科技创新“活水涌流”
(省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俞汉青)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科技策源地建设的根基。2023至2024年,我省研发投入强度约为2.69%,高居全国第7位,但经费配置结构的失衡问题突出,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仅占6.8%,折射出我省整体研发框架“重短期应用、轻长期积累,重技术模仿、轻源头创新”的特征。
为此,建议:
一、打造两类创新支撑平台。一是科研组织平台,遴选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目标导向、动态考核”的研究机制,高度赋予首席科学家权利。二是人才培养平台,推行实施省级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青年科学家独立领衔项目;同时推动省属高校开设学科交叉实验班,增设“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等微专业,强化复合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二、建立多元投入与激励机制。将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6.8%逐步提高至15%—20%,重点支持长周期创新项目。激励龙头企业设立联合基金并积极投入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新型科技企业申报省级科研项目,对研究成果显著的企业给予“一事一议”重点服务。
三、优化分类评价与长效激励。将基础研究评估重点从论文数量转移至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建立科技创新质量、代表作、贡献度分类评价制度,应用基础研究委托第三方评估产业适配度。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研究团队持有知识产权。
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牵引赋能作用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刘建国)
大科学装置承担国家战略使命,有力支撑我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近5年我们推动包括大科学装置技术转化等在内,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000多件,承担横向合作项目2200多项,合同总金额近14亿元。但我省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也存在集群优势发挥不够、驱动产业发展不够等不足。
为此,建议:
一、优化大科学装置布局。加快大气观测塔、强光磁集成设施等预研、立项,推动纳入国家战略,结合安徽发展必为,谋划更多支撑产业发展的大科学装置落地安徽,促进装置之间及其与产业发展、创新主体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
二、强化市场导向多元化投入。借鉴推广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投入模式,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推进装置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服务,打造我省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新模式。
三、加快产出颠覆性成果。加快建设运行大科学装置,完善以实现装置建设目标为基础,以重大成果产出、一流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支撑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在更大领域形成更多从“0”到“1”的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
四、打造成果转化新路径。探索“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模式布局配套设施,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形成建一个大装置就培育一条产业链和一批高科技企业,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催生新动能。
五、构建开放共享优生态。加大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力度,吸引更多“头部企业”围绕装置建立研发中心甚至企业总部,吸引全球相关领域的尖端科学家参与,培养汇聚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
加快建立安徽省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
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章松)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企业研发投入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全省16个地市研发投入水平参差不齐。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正是破解安徽科技创新“有高原缺高峰”困境的关键一招。
为此,建议:
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研发能力与质效。强化企业在研发决策中的主导权,建立企业研发决策专家库制度,参与重大科技立项论证。提高企业研发管理水平,加强对研发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管理,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研发成果产业化能力。
二、突出市场导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建立市场化研发评估体系,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在行业重点领域建立产业链研发联盟,由链主企业牵头制定发布市场化行业研发投入指南。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拨改投”“拨改贷”模式。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对研发准备金制度达标企业给予贷款利率下浮的优惠。
三、强化制度供给,加强政府激励引导。制定省级专项管理办法,明确研发准备金计提比例。建立“企业申报—部门联审—动态调整”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实行研发准备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确保资金投向合规性。试点先行与梯度推广相结合,可在省内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行研发准备金制度强制备案制,对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应建尽建”。
加快发展公共中试平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
(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安徽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容川代表民进安徽省委会发言)
“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企业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中有着重要作用。我省自2022年发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指引(试行)》以来,中试服务成效不断显现。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省中试平台发展还存在中试平台建设缺乏统筹、中试平台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度不够等不足。
为此,建议:
一、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平台升级。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进一步提升改造,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省级层面进一步简化平台认定流程,适度放宽认定标准。
二、依托产业细分加快平台布局。布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机构,提供具有行业特色、满足特殊场景需要的专业化服务。省级层面有侧重地引导地方科技部门,围绕我省十大新兴产业所在地市,面向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集聚专业力量参与建设相对应的中试平台。
三、依托市场需求推进公共服务。推进全省各地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大中试平台共享或市场化运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综合性的中试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四、依托政策引导抢占竞争先机。充分运用现有政策渠道,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前提下,有侧重出台中试企业“揭榜挂帅”“资质认证”等奖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金融服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省政协委员,民革安徽大学支部主委,安徽大学教授、博导沈昕代表民革安徽省委会发言)
近年来,我省在聚焦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也要清醒看到,我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还存在数量上缺口较大、结构上不够优化、政策上存有空白等明显不足。
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纳入安徽省“十五五”规划,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监测评估机制,支持合肥等有条件市制定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条例,提升行业发展法治化水平。
二、强化人才引育。健全非学历制培训考核体系,重点培养“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强与国际知名技术转化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前沿技术洞察力的海外技术经理人及其团队来皖创业就业。
三、畅通职业发展路径。支持省直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率先设置技术经理人专技岗位,做到评聘结合。支持将技术经理人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明确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等服务分档收费标准,让技术经理人服务“有价可循”。
四、健全激励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支持技术经理人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约定参与收益分配并取得合法收入。允许技术经理人以成果使用权入股企业,探索技术经理人变“合伙人”。
五、优化发展生态。制定执业准则和信用评价体系,对失信人员列入成果转化黑名单。制定出台技术经理人准入门槛,规范技术经理人培训、登记、备案、发证等行为,严把技术经理人“准入关”。定期选树人才典型,形成引领示范,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技术经理人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感。
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安徽科创生态
(省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关雁翎)
科技创新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的深度协同,搭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协调发展的金融生态。目前,安徽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金融机构间协同不强、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力度不大等薄弱环节。
为此,建议:
一、从技术全生命周期,探索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在“0到1”(原始创新)阶段,鼓励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搭建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共享平台,推动数据、设备、人才等要素跨领域流通,加速前沿技术攻关。在“1到10”(成果转化)阶段,建立金融机构与实验检测、中试基地等平台的常态化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10到100”(规模化生产)阶段,构建“投贷担保补”一体化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多方协同、多工具联动,助力科技企业成长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运用数字大模型,加快构建区域特色科技评价体系。运用大模型、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服务链、资金链、人才链”七个维度,从“科技企业评价、科技产业图谱、科技人才画像”三个方向构建区域特色科技评价体系。
三、加强金融创新协同,深化服务科技生态建设。“资本+资金”双轮驱动,形成资本与资金良性互动,推广“共同成长计划”。强化金融服务科技人才,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多元支持作用,助力科技企业引才育才留才。
四、强化政策配套,引导金融机构引入域外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优化考核体系,提升对属地金融机构引入耐心资本和基金的考核权重。出台相应政策及资金配套措施,引入AIC基金、S基金、并购基金等耐心资本,配套一定比例风险补偿。
(文/图: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金珊珊 陈妍 侯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