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多项改革政策相继落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家长片面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成绩不佳者的无奈选择,对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提升作用不大,影响了职业教育招生和教学质量。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学校“一头热”“两张皮”等现象。企业出于解决技术、用工等问题,不愿主动融合进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出于落实实习基地,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愿不强。校企之间缺少深入互动和密切协作,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全方位整体性融合发展规划。
三是产教融合能力不强。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热门专业扎堆现象。同时,一些专业课程陈旧,与行业前沿技术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变化。
四是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校企双方合作多是“点对点”对接,缺乏供需双方信息交流平台。教学安排与产业发展不够紧密,课程安排适应产业变化能力较弱。参加岗位实习的学生在关键岗位实践锻炼机会较少。学校教师考核多为课时数量、科研成果、技能大赛获奖等指标,学校对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学生岗位实习与学校理论教学脱节。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探索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让“职业教育与普高等教育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之别”的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展现职业教育发展成果,通过媒体报道、企业宣传等形式,展示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典型。三是在人才政策中,对中职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二、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增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调研、论证,突出办学特色。给予高校更多专业设置自主权,使其能够依据生源情况和就业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并开展招生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定期更新机制。在课程开发主体上,积极与企业合作完善课程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课程比重,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一是搭建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职业教育人才供需、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实现全产业链上各主体信息共享。二是提升产教融合能力。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校(院)长进企业活动,积极开办校企沙龙。落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关键技术领域锻炼。三是搭建产教融合载体。以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为基础,组建现代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开展中高职“3+2”衔接培养,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
四、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借鉴扬州市职业大学全方位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坚持开放办校战略,推动跨国合作的多元主体参与。依托海外分院或校企合作机构,如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提升高职院校在海外的影响力。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需求,开设境外办学项目,进行联合师资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活动,提升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