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村逍遥
来源:绩溪县政协 2025-06-22 07:48:21 责编:奚正喜 朱磊 何怀光

1982年9月,我到绩溪县伏岭中学读初一。周六回家、周日返校必经逍遥岩。10里板车道,72垱“天梯”,1400余级石阶,横培仄径,阡陌田间……25华里,往返6年,提个菜缸“甩泥鳅”,翻岭计步数石阶,倒也成了一种乐趣。那时,每每周六下午放学回家,自学校至岩脚,匆匆脚步中都有这样的声音传来:“岩子仂学书侨苦哦!”于是,一个几乎没有走出过深山、又一直在村里长大的孩子,便把“逍遥岩”“岩子仂”“俺是遥遥仂”联系了起来,记忆也慢慢加深了起来。

逍遥岩里有个逍遥村。她处逍遥盆地中部,位皖浙两省交界、绩溪县东部,村委会驻地海拔700米、面积19.6平方公里,是全县海拔最高建制村,距县城70余华里,原逍遥乡人民政府驻地,全村有逍遥、绿景2个村民组、324户、800人,现属伏岭镇管辖。此村谓逍遥。逍遥,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究竟从何而来,一直是村里代代相传的神秘话题。先辈传谕的,其村名起源有山(逍遥岩)、水(逍遥河)、形(似烧砖瓦的窑)、本(种山吃山、舀水喝水)、意(居深山而自由自在)、神(大禹赐名)诸说。最为先辈乐道的是“禹赐”说。相传,大禹治水,达江汉、江淮地区,让水系得以疏通、洪水归槽,实现“通三江五湖”、百姓安居乐业。途经逍遥盆地,一脚踏荆州岭,一脚踏桐坑岭,执铲俯视之,但见群山环抱、草木繁茂,清泉汩汩、绿水悠悠,花开不绝、鸟语婉转,又呈两水夹红山、碧水汇集蜿蜒西流之势,灵淑独钟、藏风得水。直感“真乃仙境也,斯足以辟世矣,有居,居者必无挂无碍,业者必足食丰衣,世代安宁自在、逍遥快活!”遂赐名“逍遥”。禹徘徊不忍离去,降地小憩,落铲成洼,民间便有了“禹露头”之说,因绩溪方言独特的发音,后传着传着便成了“水潦头”。

“俺是遥遥仂”。据《绩溪县志》(1998年版)载:民国18年前,逍遥称“瑶瑶”,属13都。听老前辈传谕,村里很早是有河南人迁徙到此地定居的,但究竟何时、从何地迁入,前辈谕而不清;又因激进年代,村里诸姓祖传真容、手卷、谱牒等故籍遭火烧焚毁,至今也无据可查。唯记忆中村民置办的物什都写上“河南郡”“锦庭世家”等字样,以示祖源。先父方德维编著的逍遥方氏溯源《方氏宗谱》载:逍遥村落村民集聚的形成,约在明朝神宗朱翊钧年初,至今约460余年,或更早些;始期先后迁徙到村落的主要有方、胡、叶三姓,方姓人口颇多,其他为汪姓、程姓等。逍遥方姓始迁祖为歙县仁源田边“锦庭世家”成宗23世孙茂贵(上方)、茂三(下方)兄弟二人,至今已衍续17代、约158户、326人;逍遥胡姓始迁祖为胡关富世孙,至今已衍续至“祥”字辈、约45户、109人;逍遥叶姓始迁祖为法喜公第31世孙玄太公,至今已衍续16代、约29户、63人。

此村逍遥。水秀,村落位于盆地之中,境内山泉清溪悠悠流淌,逍遥河蜿蜒西流20余华里,揽赤石坑水投入登源河怀抱,浩浩荡荡直奔新安江,水是生命之源,逍遥河水不仅养育了世世代代逍遥村民,也增添了村庄的灵性、居民的慧性。山青,四面群山环绕、层峦叠嶂、生态完整,山核桃林、笋竹林、绿茶林与村民和谐共生共富。物阜,山核桃、逍遥茶、绿笋每年都带给村民不菲的收入,品种繁多的高山蔬菜给人别样安全的体验。人勤,村民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重务本,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先辈曾说过:早期先民种山吃山、春种秋收、繁衍生息,为满足日渐增多子孙的生产生活需要,在荷锄耕种的同时,在村边建起了窑、在有灰料石的山脚建起了灶,一年四季取土烧窑制砖瓦、取料石烧石灰以建住房和猪牛圈(多余的砖瓦、石灰也有外运的),烧窑烧灰时那熊熊燃烧的窑火为村庄、村民带来了温暖与希望,“烧窑”可能也由此逐渐雅化为“逍遥”。

此村逍遥。出入逍遥,有大禹曾落脚的桐坑岭(通往西川村)、荆州岭(通往荆州乡),浙岭(通往永来村、浙江),逍遥岩(即徽杭古道东段,通县城)。但因地域特殊,又“为保护江南第一关古道”,逍遥境内通往外界的通道一度都是山路仄径,后来才慢慢有了板车道、生产便道、硬化马路(均绕开古道)。

此村逍遥。自踏上徽杭古道,你可以:领略“江南第一关”的巍峨雄姿,亲近保存完整的悬崖栈道,掬起逍遥谷的清澈河水,踩着穿村而过的青石盘山石阶,惊叹“一脚踩二省”的蓝天凹,欣赏峻峭奇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也可以:与徽杭古道上往来商人胡雪岩团队来一场徽商与浙商贸易交流的对话,与用10载晨昏为学生夯筑起知识阶梯的徽州地区“山乡美教师”方德维执手批阅一份作业,与“一根扁担、16万公里、23年坚守”的全国劳动模范叶红义维护一次电信线路。或许还可以……

此村逍遥。“山中寡见闻,乐清贫,逍遥百年物外身。”这是元代张可久对隐居山中保持清贫的生活状态、追求超脱世俗的自由自在的一种生活态度。我想:生活在逍遥村的历代先民,与山为伍,以云为伴,生活在溪流蜿蜒、鸟鸣悠悠中,逍然陌上耕云乐,遥看炊烟绕舍绵,乃有逍遥于尘世之外的心境;今天的我们及子孙后代,“逍遥”或许已化作山间的清风、溪中的流水,正融入或将融入我们的血脉,她将是我们灵魂的寄托、心灵的归宿,也必定是我们心中最温暖、最美好的地方。对振兴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安定祥和环境的满足,和为之不断奉献着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一脉相承的美好期许与努力奋斗的不二选择。

此村逍遥。逍遥村自先民肇村开族,子孙延绵,历代爱山兴树形成传统,多数世守祖业几无外迁开派者,但让人钦佩的是一代代村民对村落的自觉自愿的守护;相较于传统村落,逍遥村历史称不上厚重,人文也不够丰富,虽然她没有深沉的历史,但我们坚信她有长远的未来,她正集聚人气、焕发活力。

此村逍遥。不论是对峻岭秀水的崇敬和感恩,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逍遥人在享受这如同世外桃源般幽静美好的馈赠的同时,他们也将一直在为生活奔波的艰辛与执着中默默的守护。也许,这就是建村伊始,先人卜择此处的真谛!

一种源远亲近,一种烟火人间。愿逍遥岩里的逍遥人永远乐逍遥!

(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