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技能型大学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加快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今年是我省《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收官之年,在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改革探索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接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的学科专业规模不足。专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对接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开设的专业和专业点较少。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服务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占比分别为5.9%、32.3%、61.8%,服务一二产专业点不足,尤其是服务第二产业有关专业布局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部分专业设置趋同化,优势特色不鲜明。我省综合类高职院校专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2024年全省74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有55所,比例达73.3%;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有47所,比例达62.7%,存在资源分散、竞争同质化现象。
三是行业产业参与学科建设力度不够。对专业设置调整的指导往往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次,难以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学科建设全过程。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为此,建议: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一是建立“产业链—专业群—人才链”三链融合机制。依据我省重大发展战略要求,以首位产业为锚点,在高职院校层面补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短板,增加人工智能、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二是围绕产业需求构建教学资源动态更新机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时要重点关注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围绕产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对专业进行前瞻性定位。
二、探索建立全省产教信息共享机制。一是搭建我省“产教信息共享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教育、人社、工信、发改等部门的数据壁垒打通,建立产教基础数据和信息发布制度,为高校提供区域经济数据、产业分析报告、人才需求预测等指导性数据和信息,以助于更科学地规划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评估和退出机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进行评价和诊断,建立“红牌、黄牌、绿牌”专业预警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相应的评价信息,构建相对完善的高职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监管体系。
三、鼓励产业行业融入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全过程。一是完善协同发展体系。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责任,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产教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模式,切实减少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堵点。二是探索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组建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吸引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区域经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三是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路径。鼓励企业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鼓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校企共同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二级学院,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切实减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人力需求脱节的情况。
四、紧贴“市场需求”实现“精准育人”。灵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避免专业同质化。一是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对市场需求大的专业,细分专业方向,满足不同岗位需求;对市场需求小但有特色的专业,鼓励院校错位发展,深耕专业特色。二是强化“岗课赛证融通式”培养。实施“工学交替、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三是开展“技能人才个性化”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
(作者系民盟盟员、合肥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何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