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提案•好故事|毕普民:新安明珠重耀处 一江绸带系千秋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7-09 15:06:54 责编:奚正喜 陈维庭 何怀光

2014年,在安徽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建议我省积极向上争取建立和完善新安江生态长效补偿机制》的提案。这十多年里,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历经四轮试点,逐渐完善,从一个短期的试点方案,成长为皖浙两省协力共建的“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现在看来,我当时的这份提案,对推动建立完善新安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提供了建议参考。

“资”润新安,破资金困局

2011年,国家财政部、原环保部正式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当时面临的困难不少——补偿资金给多少、谁给,水体如何监测,标准怎么确定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深入协商,最终确定在2012年到2014年的第一轮试点期间,由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给安徽省3亿元,皖浙两省分别出资1亿元,用于试点工作。并建立了以四项常见污染物为指标、以突出水质改善结果为导向的P值补偿标准体系。

到了2014年,试点面临的资金、发展、工作等压力也越发突出。我想,只有不断梳理问题、寻求解法、对症下药,才能更好体现试点工作的价值,把短期试点升格为长效机制,遂决定将所思所想写进提案,带上省两会。

当时国家尚未把补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只是在三年试点期间,由环保部从水环境治理经费中,给予一定试点补贴,之后会逐步退出。但光排定的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就投入巨大。我在提案中建议,提高补偿资金额度并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有所提高,尽可能部分弥补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直接治理和日常管护支出。这在之后的试点协商中也得到了落实。

第二轮试点中,皖浙两省在前期的基础上,将资金补助标准由1亿元提高至2亿元,共4亿元,中央财政三年按4亿元、3亿元、2亿元逐步退出。到了2023年,浙皖两省的共同出资额已经从4亿元提高到了10亿元。

多元赋能,绘生态新篇

为了减少污染,上游城市一些项目无法引进。我在提案中建议,要提高机会成本补偿,尽可能体现新安江生态功能价值。补偿方式不能单一,要建立产业、技术、人才等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体系,实现生态综合补偿。2020年7月,在参加培训期间,我还就该问题撰写过一份资政报告,就推进流域科学共治、建立跨流域产业合作机制再次提出建议,收获了良好反馈。

近年来,我们强化了跨区域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共建了杭黄绿色产业园和黄杭绿色产业带,打造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美丽经济”。除了原本的P值,还新增产业和人才补偿指数M值,让补偿体系更加合理规范。通过“浙皖合作十件事”来评价浙江省在人才、产业补偿方面开展的实际工作和举措,助力黄山提升新安江生态保护能力,增强“造血”功能。

升级联动,赴协作新程

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更好起到试点示范作用,我在提案中建议,要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将新安江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列入国家级战略规划。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统筹资金、人才、科技、产业等,强化利益联结和共享,为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夯实要素支撑和机制保障,两省从保护一江水迈向深层次合作联动。

相较于前三轮试点,合作区建设实现了“三个升级”。共同保护战略升级,试点由省级层面提档升级为国家战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补偿加码升级,构建了资金、人才、产业全方位的补偿成效评价体系。合作模式创新升级,由单一资金赔付的“输血式”补偿,转向开展对口协作、园区共建、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多元化的“造血式”合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安江模式”已经入选中国改革相关案例、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试点经验正在全国20个流域(河段)、21个省份复制推广。在之后的工作中,要加大科学共治力度,主动向大院、大所招标生态环境治理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导向。在新安江—千岛湖流域探索种植、养殖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园等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推进国家级质量综合检测站建设,推动建立流域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机制。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支撑,构建区域汛期防洪预警统一调度指挥信息化平台。参照赤水河流域经验,探索开展联合立法工作。

 

策划: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江淮时报社

文: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金珊珊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