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林长制改革的发源地。
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并于一年后在全省推开。2019年,安徽成为全国唯一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2020年,林长制改革从安徽走向全国,成为新时代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品牌。
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立足全省各地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2019年,我提出了在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皖北五大区域分类开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先行区”试点建设的提案。
五区试点,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探索建立江淮分水岭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示范先行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对低山岗地、平原圩畈、江河湖泊、森林和湿地等实行统一规划,统筹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关系,积极采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措施,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探索建立皖江绿色生态廊道示范先行区。围绕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高标准建设长江防护林,加快推进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积极开展沿江湿地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着力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探索建立皖西大别山生态经济示范先行区。充分发挥大别山区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结合扶贫开发攻坚,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路径。
探索建立皖南山区生态文化示范先行区。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及江河源头保护,充分发掘山水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花卉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内涵,协同推进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
探索建立皖北平原农林多业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围绕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以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基础,加快推进森林长廊和森林村庄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森林食品、珍稀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林特产业,着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五绿并进,释放生态改革新红利
5年多来,在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先行区试点”提案建议被充分吸收,在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皖北五大片区,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创新突破为重点,健全完善“五绿并进”体制机制,惠民利民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示范效应不断彰显。
聚焦“护绿”,江淮分水岭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更加高效。编制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专项规划,有序推动两淮地区申报国家级采煤沉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先行示范区建设。健全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法规制度,开展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建设,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1‰以下,远低于国家要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聚焦“增绿”,皖江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宽。聚焦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坚持量质并重,相继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绿美江淮行动,持续推进“四廊两屏一圈两区”重点工程建设。改革实施以来,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全面建成,示范带动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53.4万亩、封山育林665.8万亩、退化林修复487.7万亩,美丽安徽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聚焦“管绿”,皖西大别山生态经济更显活力。印发实施《安徽省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建设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先后实施了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和皖西大别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先行区示范区生态效益有效释放。
聚焦“用绿”,皖南山区生态文化更具魅力。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污染防治、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开展野外放归扬子鳄,创造了5年内扬子鳄种群数量扩增6倍的濒危物种保护奇迹。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目标完成率居全国前列,黄山风景区及毗邻的“八镇一场”未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全省1市4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全省9个县(市、区)入选首届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聚焦“活绿”,皖北平原农林多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研究制定《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推进淮河流域八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发挥示范区先行区辐射带动作用,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发展、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打造木竹加工、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3个千亿元和木本油料、苗木花卉2个500亿元产业,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721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有幸参与林长制改革的实践,我深感荣幸。今后也将进一步发挥政协人资环委的优势,继续关注、支持林长制改革,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策划: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 江淮时报社
整理:记者 金珊珊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