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构建安徽科教融汇创新生态新格局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7-22 17:13:11 责编:毛学农 王悦

杨金龙常委发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主委,同济大学校长)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中国科大在“双一流”建设中,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研究、打造一流学科生态为核心,锚定立德树人目标,持续创新育人体系,首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全球化育人机制。深耕基础研究,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实施首批抢占科技制高点专项任务“智能科学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学科建设,面向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交叉融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协同发展”的体系结构,营造“基础学科保持率先引领、新型工科跨越发展、生命医学融合发展、特色文科稳步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学科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校企协同攻关存在碎片化、协同效率低等问题。三是面向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为此,建议:

一、争取国家支持,构建省内“双一流”动态调整机制。建议我省依托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双一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赋予头部高校更多学科布局自主权。推动中国科大等高校围绕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安徽优势领域申报“国家一流培优学科”;针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安徽新兴产业急需领域,建立省级学科动态调整“绿色通道”,同步探索“学科—产业”双轨评估体系,增设“产业贡献度”指标,激发学科建设活力。

二、依托安徽科创资源优势,打造基础研究与交叉创新高地。支持中国科大、在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或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基础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设立“量子基础研究专项基金”,聚焦量子计算等方向开展自由探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AI+材料科学”“AI+生物医药”等交叉学科在皖高校落地;构建“省实验室—高校—企业”协同攻关体系,在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在皖转化。

三、推广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复制推广教育部安徽高等研究院模式,由头部研究型高校与企业围绕学科发展和产业需求联合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顶层设计推动形成“头部企业—行业高校/研究所—高校”协同创新新范式,头部企业作为“出题人”,提出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好中间桥梁,凝练企业提出的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高校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布局和优化学科方向,探索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