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一流”高校学科专业动态优化机制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7-22 17:17:00 责编:毛学农 王悦

黄志祥委员发言(省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统战部部长)

近年来,安徽大学紧密对接并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和安徽发展,持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推进“双一流”建设,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结合调研实际,我省“双一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学科专业内涵不够强,品牌特色不足。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足,产需对接适配度较弱。三是基础学科发展不够快,冷门绝学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为此,建议:

一、完善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推动特色发展。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高校围绕我省创业创新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招生规模,实现人才培养供需有效对接。适时建立“产业适配度评估—专业集群建设—质量动态监测”机制,搭建省级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反馈制度。教学活动应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结合正在开展的“双一流”培育和高峰学科建设行动储备项目建设,引导高校精准定位自身学科发展方向,合力打造与区域产业链深度嵌套的代表性特色学科群,建立“产业需求画像—专业模块重构—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实践教学闭环。统筹省级相关部门,完善企业教育捐赠税收激励政策,强化政策衔接,对企业教育捐赠实施激励措施,引导企业设立教育专项基金。构建企业参与办学效益分级评估机制,将校企共建实验室、协同育人成效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评估指标。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企业设备退役—高校优先承接”制度框架。通过行政规范,要求科研院所及企业将退役设备优先配置至高校实验室,确保工科设备技术代差不超过行业标准3年,同步建立设备更新动态监测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硬件支持。

三、建立基础学科专业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冷门绝学保护机制。探索“中学—高校”贯通式选拔渠道,早期识别潜力学生。支持省属“双一流”高校加强本硕博贯通培养,积极参与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联合部属高校跨校选拔优秀学生,打造高水平育人共同体。完善濒危和冷门绝学类学科专业保护机制,将稳定性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制定重点支持清单,加大中医、中药、考古学、徽学、诗学、训诂学(古文字学)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专业保护和发展,支持办出特色、办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