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委员发言(省政协委员,滁州学院党委书记)
建设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是我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创新之举。作为我省首批“双特色”建设高校之一,滁州学院坚持“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定位,聚焦顶层设计,深化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基本办学定位;聚焦特色发展,以“人工智能+”构建“工科为主、多科协调、应用为本、信息见长”的学科专业体系;聚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全省来看,我省应用特色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完善。二是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存在短板。三是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有待深化。四是学科科研协同创新效应亟待提升。
为此,建议:
一、强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对标高水平大学、对接高品质企业”行动,推进与沪苏浙教育一体化发展。打造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型育人平台。引进沪苏浙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协同创新攻关机制。加快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滁州分院建设。
二、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推进“人才兴皖”工程,打造长三角高校人才共享平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依托长三角名校集中和人才荟萃优势,推动人才跨区域流动,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适时制定“银龄专家”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编制周转池制度,支持和优化“双特色”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结构。
三、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建设与培育”行动。对接新兴产业需求,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应用特色培育学科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应用,推动AI赋能学科专业升级改造,让学科专业结构更加适配产业发展,支撑和服务“三地一区”建设。
四、加强政策保障和机制创新。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在组织体系、投入机制、科研成果赋权改革等方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双特色”建设高校先行先试,强化“双特色”高校“减法减负”“加法赋能”,加快推动“科产城人”“产学研”一体融合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