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笑旋发言(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近年来,我省坚持“产业发展哪里,专业布局就跟进到哪里”,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合肥工业大学按照“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总体思路,构建“需求感知—靶向优化—动能孵化”招培就联动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实施“问题链导向—项目群驱动—能力树评估”教学模式,探索“需求牵动、问题驱动、项目推动、校企联动、师生互动”的定制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创意、创新、创业、创投”融会贯通。但与长三角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工科教育力量仍需提升,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支撑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迫切需要省内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为此,建议:
一、返本开新,推动交叉融合。“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面向国家所需。建议我省以“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强化省级统筹,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高校发展的“小逻辑”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大逻辑”,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提升与社会的契合度。构建省级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建立覆盖全省的产业人才需求监测系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因时而新,重构课程体系。“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坚持迭代跃升。建议我省用活省级课程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推动全省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中国科大、合工大等高校建设“人工智能+”等复合型专业。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联合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与评价体系革新,在传统优势专业中积极孵化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三、融合创新,革新教学范式。“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贴合工程实际。建议我省以“产教融合、实战育人”为突破口,全面构建新工科教学新范式。整合中国科大、合工大等高校和重点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发面向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实战化教学项目库。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未来卓越工程师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项目式、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实战创新的能力。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覆盖全省的工程实践教学云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共享。通过系统性教学改革,为我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养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卓越工程师。
四、改革催新,促进“四链”融合。“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议我省以“四链融合”为战略抓手,打造全国新工科建设示范区。新工科建设离不开产业界的深度参与,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动态匹配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将产业界资源引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打造真项目真课题“训练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教学—科研—产业”全链条贯通。在省内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活跃的地区,优先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科高校和新工科专业,形成产业与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