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宁国市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40.41万亩山核桃林,7万多从业人口,几乎每5人中就有1人靠这棵树吃饭。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农业农村战线的“老农”,我于2017年成为宁国市第十届政协委员。自那时起,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好政协参政议政的平台,为咱农民的“饭碗田”“致富林”鼓与呼。而选择山核桃作为提案的切入口,源于多年来走村串户、蹲田埂问农桑的深切体会。
张伯卫(左二)在南极乡山核桃种植大户家中调研。(资料图)
农本情怀:从泥土里长出的牵挂
我生在农村,学的是农业,干的也是农业农村领域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太多林农的辛劳:天没亮就打着手电上山,背着竹篓在陡峭山坡上弯腰捡果,肩膀被扁担压出深深的印子;也听过太多无奈的叹息:“山核桃树越种越密,虫子越来越多,果子一年比一年小,想请人帮忙采收,年轻人嫌累不愿来,老胳膊老腿的实在干不动”……这些场景像种子一样扎在我心里。
这些年,产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明显:山路陡、运输难,人工成本蹭蹭涨;部分林子老了、品种退化了,果子品质上不去;品牌叫得响,可大多替别人做“嫁衣”做代加工……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碎片化经营,让本就分散的产业更难形成合力。
恰好这时,宁国市启动了山核桃产业五年振兴行动,还获评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东风来了!我琢磨着,要是能把这些问题整理成提案推动解决,说不定能让老乡们的日子更有盼头。
提案出招:把“问题清单”变“履职清单”
为了摸清山核桃产业的“痛点”,我充分发挥从事农业产业化工作9年的岗位优势,先后走访了10余家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百余名林农以及农业、林业相关部门行业专家,梳理破解制约山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和生态修复。重点解决山核桃林运输不便、劳动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生产成本问题,以及生态环境薄弱引发防灾抗灾能力弱等问题。二是转换经营模式,重点解决农村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和林区山场“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传统碎片化经营模式问题。三是要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解决资金投入后劲不足、示范基地面积过小、品牌弱化等靠企业、农民自发解决不了的问题。
双向奔赴:从“纸上建议”到“田间实效”
2021年,我向宁国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山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没想到的是,这份提案刚递上去,就引起了宁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22年,宁国市专门成立了山核桃产业振兴领导组和工作专班,农业、林业、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拧成一股绳,市财政每年掏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全产业链发展。
提案办理5年来,建议一件件落了地:国储林项目批下来9亿元贷款,山核桃产业强镇、农机社会化服务等项目接二连三落地;63个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建起来了,7万亩林地换了“新装”,单轨运输机“爬”上高山,29公里的轨道让运输效率提升了5倍,老乡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电商直播、高铁冠名、产销对接会一场接一场,宁国山核桃的牌子越擦越亮,2024年加工产值直接冲到了10亿元!
从一份提案到一片产业的蝶变,我深切体会到:政协委员的职责,就是把民有所呼变成政有所应,让政策温度真正暖到群众心坎里。山核桃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的履职脚步,也会一直踏在宁国的青山绿水间。
(作者系宣城宁国市政协委员)
策划: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 江淮时报社
记者:金珊珊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