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中,边角地块常因面积小、形状不规则、位置零散等原因,长期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为破解这一难题,亳州市创新思路,以“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激活碎片空间价值、促进功能融合”为目标,聚力打造“城市金边银角”更新示范区,通过植入“公共服务+产业微单元+智慧生态”复合功能,探索边角地,盘活利用新路径。
精准摸排,建立台账。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立工作专班,对中心城区内边角地块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实地勘察、资料查阅等方式,详细掌握全市边角地块位置、面积、权属及现状等信息,建立数据动态监测台账,目前,共梳理街边角空闲地块15宗,面积302.3亩,为盘活利用边角地块奠定了基础。
科学规划,分类施策。依据地块实际,制定差异化改造方案。对于紧邻老旧小区的小地块,优先建设口袋公园、健身广场等社区配套,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对区位佳、人流大的地块,布局便利店、咖啡店等便民商业业态,完善配套、促进就业;对暂时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块,实施临时绿化、设置停车场等措施,防止闲置浪费。此外,部分边角地块拟融合餐饮膳食、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功能,打造开放式体验空间,延伸“蓝园模式”中“用运营思维设计”理念,激活碎片空间商业价值。目前已完成出让地块3宗、面积31.7亩,已有意向出让单位地块4宗、面积91.3亩。
创新模式,社会参与。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和运营难题。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方式与企业合作,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运营”模式。例如:市区幸福桥位于5条道路交汇口,群众停车需求大。其西北角有一宗3.3亩的小地块,原本是一处杂草丛生的边角地,通过招商引资、拍卖出让,正在建设幸福桥超充示范站。该电站为风光储充检一体化电站,集成光伏发电、储能系统与V2G技术,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充电10分钟可补充200公里续航,预计建成后日均服务新能源车超百辆,且可通过峰谷电价差、光伏售电等模式实现收益平衡。
边角地块的盘活利用有效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活力与服务能级。下一步,亳州市将持续优化工作机制,深化实践探索,推动更多边角地焕发新价值,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刘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