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模小学教书的日子
来源:叶国胜 2025-07-29 17:29:20 责编:桑士宣 朱磊 实习生 康乐

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讲“唐模棠樾,饿死情愿”,唐模肯定是个好地方!

1987年6月,我于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毕业。8月下旬,二十岁的我挑着铺盖来唐模小学报到,并在此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

当时,学校最醒目的建筑就是一座欧式的二层洋楼,楼下是四年级教室,楼上是五年级教室。我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带四年级的语文和自然两门课,还兼三年级自然课。

尽管教学任务最重,我以“捧着一心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牢记徽州师范学校“献身教育,为人师表,教学做合一”的校训,欣然接受学校安排,满怀信心地开启教学之路。就这样,那座欧式二层洋楼的一楼作为四年级的教室,就成了我的主阵地。

在唐模小学教书期间,让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开学后不久,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吴孝祖带着几名村干部来到学校,给全体教师送来了“厚重”的教师节礼物——每人一个绸被面。吴孝祖书记看我是新来的,就对我说:“唐模小学是全乡的‘红旗小学’,老师要把书教好,野啰(意指调皮古怪的小孩)不听话,可以打!家长要找你们,我把你们挑担!但你千万不能把孩子打坏哈!”吴书记的话,让我拿到了尚方宝剑!那些不听话的学生也没少吃苦。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三年里,根本没有家长因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打手板”或是站黑板,而来学校找老师“算账”!

学校办公室有不少教学刊物,我批好作业,一有空就翻看刊物,而忽视了写教学笔记。元旦前,我在东山中学读书时的校长、时任乡教育干部的姚洪成老师(唐模人)陪同区教育干部来到学校查教学笔记。因为年年查,其他教师早有准备,都从容地拿出教学笔记本接受检查,而我却毫无准备,心中忐忑之极。姚洪成老师说,“你的教学笔记呢?”我情知不妙,急中生智地对区教干说:“我是今年徽州师范毕业分配的,没有教学经验,请你们两位前辈听我两节语文课,给我提提意见,好吗?”区教干高兴地说:“很好!我们正好有这个打算,那就请学校有空的老师一起听吧!”就这样,我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公开课。好在两位领导都给出了好评,不然真不知如何收场!

在唐模教书期间,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一有空就到学校一墙之隔的在尚义堂(当时作为村里的油坊)或是到水街的“美人靠”上坐坐,和村民聊聊天,知道了很多如孝子修“小西湖”娱母的唐模掌故。最让我长知识的是,村中的老先生告诉我说,唐模小学的前身是清朝末科翰林许承尧先生于1905年协助祖父许品三老先生创办的敬宗小学堂和端则女子小学堂。敬宗小学堂和端则女子小学堂是徽州创办最早、开徽州现代教育先河的小学,对徽州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得知这个史实,我为能在唐模小学教学而倍感自豪。

在唐模茶场的食堂吃过晚饭,我经常在朦胧的月夜下沿水街而行,站在“小西湖”的石桥上静静地欣赏荷“潭”月色的美景,或是在春日里一人独坐在绿意盎然的老樟树掩映下的八角亭里开心地欣赏鸟语花香的美景。我写的《唐模印象》等小文也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教学之余,我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一篇《谈直接引用改为间接叙述》的教学心得,获得了区级教研征文一等奖。我有几篇教学心得在《小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组破例吸收我为小学语文教研组教研员。

第二学年,我的教学任务同前。在第三学年新学期开始前,我和校领导提出了“今年我带五年级语文”的请求。校领导说:“换毕业班教师,要请示乡教委。”说来也巧,当天下午,乡教干姚洪成老师来学校检查工作。我当着校领导的面向姚洪成老师提出了我的想法。想不到姚洪成老师以“年轻人主动要带毕业班的课,应该支持”的理由满足了我的要求。临行前,他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第一炮一定要打响,为唐模小学争光!”我调皮地回答:“一定打响,为您争光!”

就这样,我挑起了大梁。一年下来,我带这个班的语文全区统考成绩不仅全乡第一,在全区也稳居榜首。

就在我以为新学期还可以继续在“红旗小学”带毕业班语文而暗自得意之时,乡教委却通知我到陈村小学任教。

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家长对城区优质教学资源的向往,唐模村许多青年人都在城区买房,并把孩子送进岩寺城区小学读书,唐模小学学生数锐减。而今唐模小学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仅保留了幼儿班。

1995年,我改行到区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后,曾多次深入古村采访,为这个“全村都在画中居”的徽州古村的旅游开发鼓与呼,更为古村获得诸多荣誉而高兴。

(叶国胜)